泰國士兵11月2日幫助人們撤離曼谷被洪水淹沒的地區 圖片來源: AP
持續三個月的泰國洪災,隨著漲大潮的火上加油,曼谷淪陷;洪峰加上五天惡水假,「曼谷大撤離」的規模,遠超過二○○五年美國卡翠納颶風紐奧良大撤退。這場驚動全球的曼谷大水,幸而並未發生想像中浸淹全城的最大災難,但已足為舉世防洪治水留下重大的教訓。
泰國此次空前的洪災,是幾乎所有不可能發生因素的加總,包括今年夏季西南季風暴雨空前,且雨季該停而未停;加上連續多個颱風非常態地自南中國海、穿過越南入侵。累積的巨量降水,皆須經由湄南河排進暹邏灣,讓倚河口而建、全泰地勢最低的曼谷市,承受前所未有的洪災壓力;更糟糕的是,泰國民眾視颱風降水「浸稻穗頂」為豐收的象徵,防災避險意識薄弱,讓洪災一發不可收拾。
這一波的洪水,曼谷周邊工業區淪陷,造成全球汽車、電腦零組件供應鏈斷鏈;至少三百萬噸稻米減產也將引發糧價飆漲以及缺糧危機;逾十萬平方公里淹水區的災後傳染病,以今日全球化人流、物流之密集,恐將引發新一波的全球公衛衝擊。
造成這次空前洪災,聯合國減災戰略署(UNISDR)已發表報告,確認成災原因是城市化及極端氣候加劇。都市發展擴張,讓周邊的綠地快速消失,開發為工業區、衛星城,水泥化讓原本供行水、滯洪的天然圳渠埤塘遭到破壞,大水四處亂竄,成災幾乎是必然。
極端氣候加劇,更增加災害的不可預測性,非旱即澇早已是常態,過去黃曆節氣歸納數千年來的寒暑變化,如今也亂了套;今年十月三日,日本北海道、美國賓州降下第一場雪,較往年提前近一個月,同一時間歐洲竟然酷熱,全球氣象專家都不明所以。
巨量、超出常態的降雨,愈發頻密地在各地發生。氣象局「超大豪雨」的定義是一天累積三百五十毫米雨量,然而,過去此一不易越過的門檻,近幾年不但輕易突破,且屢創新記錄;不曾登陸的颱風照樣帶來豪雨,本月初離恆春半島還有四百公里的奈格颱風,由於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兩天就在宜蘭降下一千六百毫米雨量,這是臺灣年均雨量的三分之二,讓過去根據雨量統計的防災設施形同繳械。
其實,UNISDR確認泰國洪災的成災原因,臺灣一樣也不少,甚且風險因子更高於泰國。世界銀行早就指臺灣是自然災害的「危險之島」,近幾年的天災,從水淹大臺北的納莉,之後莫拉克、凡那比、梅姬,或僅是掠過南臺灣的南瑪都,都一而再地暴露出防災工作猶有不足;然而,若不在意防災,怎麼可能避險?
錯失防救災第一時間,是災情擴大的關鍵原因;今年南瑪都的應變,地方鄉鎮長扛下救災指揮官重任,讓防救災貼近災害現場,是一大進步,但也暴露出幾十年來臺灣一直缺乏一套防救災標準作業準則(SOP)的問題;僅颱風假一項,怎麼放、何時宣布,各地作業就紛雜不一,這絕對是中央政府的責任。
再者,以消防署為核心的救災系統也嫌不足,近一年雖然國軍部隊積極投入救災,但缺乏常態機制的指揮系統,讓救災效能打了折扣;工程會雖然發布首張臺灣防災地圖,扛起中央的防災重任,但畢竟非法定職責,以致效果有限。
動輒超過一千毫米的單日降雨、近兩百毫米的時雨量,也讓過去兩百年洪水頻率的防洪設施形同虛設;完全依靠防洪設施的城市,如今不時陷於險境,「城市型災害」已經成為都市須嚴肅面對的課題。面對降雨強度和頻率益發增強的新氣候系統,必須重新思考防災策略。
日本東京都的防洪檢討啟動得最早,察覺防洪設施的效益將不斷降低,但洪水風險卻不斷升高之後,便覺醒到必須以更多滯洪空間來因應;故而,非但規定公共建物地表一至三樓應做耐水考慮,颱風來時供行水、滯洪,二十年前更斥資千億日幣打造東京都龐大的「地下神殿」排水系統,串連多個巨大蓄水井,讓洪水有停滯空間,這是新一波的城市防災思維。
對臺灣,曼谷洪災在眼前,納莉水淹臺北則記憶猶新;懲前毖後,當然必須審慎以對。
----------------------------------------
美國之音中文網:泰國洪災繼續襲擊底層民眾
泰國首都曼谷居民說,洪水星期三繼續在該市中心以北和以西的窮困人口區域上升,而市中心地帶基本保持乾燥。
市中心的乾燥和窮困郊區的洪水形成的對比正在引發人們對政府積蓄怨氣。泰國政府正在使用系列臨時障礙網路把水從曼谷的商業中心引開。
有些人對總理英拉表示憤怒,她在洪災最嚴重的窮困郊區獲得許多支援。
在該市以北一個區域,士兵們被派去保衛修復一個防洪閘門的工人。這個閘門被憤怒的居民砸壞,以釋放淹沒他們社區的洪水。
與此同時,政府正在奮力把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發放給災區民眾。居民們則被迫淌過惡臭日漸嚴重的洪水以接近投遞卡車。
儘管形勢嚴峻,許多緊急帳篷並沒有住滿,因為居民們有的投奔親友,有的留在淹沒的房屋中保護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