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總是不斷,不是嗎?就在我們收拾被巨額債務吹大的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爛攤子時,突然之間我們就要開始應對歐洲公共財政危機。我們甚至還沒開始著手處理歐債危機,第三波債務危機又將到來,這一次地點換成了中國。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中國的常見問題:短時間內依靠債務建造了太多房屋,這加大了經濟硬著陸的風險。現在這個故事又增加了一個可能更令人擔憂的問題。這一問題和僅僅幾年前拖垮全球經濟的次貸危機有幾分類似。
我們在此說的是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規模龐大的表外貸款。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的報告說,在中國全部新增貸款中,表外貸款的規模佔到了約22%。
巴克萊的報告寫道,兩類表外貸款可帶來更大的風險:一是由向公眾銷售理財產品的信託公司創造的信託貸款;二是利用銀行作為中介的委託貸款。這兩類貸款向基礎設施、工商項目以及房地產提供資金。
「影子銀行」體系疏於監管且不甚透明,這加大了外界的擔憂,即該體系內部潛伏著什麼樣的危險?
巴克萊的經濟學家週二寫道,他們認為儘管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構成了嚴重威脅,但目前來看這還不是一個現實威脅:
我們相信,最壞的情況是,在未來一年我們可能會看到一波贖回潮。雖然很多影子銀行資助的項目在財務上可能依然穩健,但即使發生個別違約案例也可能導致大規模贖回,因為個人投資者並不清楚他們所投資的這些項目的財務狀況。這也意味著在短期內,信託貸款的數量可能會下降,更多資金可能會以存款的形式回流到銀行體系中。
「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最終會導致系統性的經濟和金融風險嗎?在當前這個階段,我們認為可能性很低。商業銀行暴露於信託貸款和委託貸款的直接風險敞口非常有限。由於個人通常不會借入資金投資理財產品,商業銀行直接參與信託貸款的程度很低(現在被嚴格管制的「銀信合作產品」除外)。而在委託貸款方面,銀行確實充當了中介,但貸款資金卻來自於企業指定的存款,而不是銀行自有存款。如果此類貸款發生違約,那麼個人和企業將遭受重大財務損失,但這不會直接擴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但是,個人投資者的經濟損失可能造成社會政治緊張形勢加劇,這最終可能需要監管機構甚至是政府的干預。
但是,商業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當然不可能在影子貸款的發展過程中完全做到獨善其身。例如,雖然房地產開發商借入的信託貸款發生違約不會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的增加,但由於房地產開發商已經向銀行借入大量資金(約佔銀行信貸總量的8%),一旦房地產開發商面臨來自投資者的贖回,那麼他們償還銀行貸款的能力將受到嚴重影響。同樣,中小企業也借入了大量銀行貸款,約佔未償還貸款總量的22%。所以借貸者財務狀況轉壞的第二輪效應可能會增加銀行的不良貸款。
因此,隨著房價下跌,經濟增長放緩,眼下影子銀行固有的風險很大。某些項目的違約可能導致大面積贖回。相對而言,信託貸款規模可能還會下降。包括個人和企業在內的投資者可能遭受重大財務損失。信託融資問題惡化所導致的間接結果是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可能上升。然而,在短期內,這些都不可能成為系統性金融風險,至少在不久的將來是如此。同時我們在中國不太可能看到資產價格下跌、資產負債表惡化和被迫拋售資產的惡性循環。相比之下,社會和政治的緊張局勢可能更令人擔憂。當然,如果信託融資惡化的問題始終存在(尤其是如果這還伴隨著經濟硬著陸以及房價的大幅回調),那麼金融業所面臨的風險必然轉向系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