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10月23日霜降,它是我國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意味著冬日的腳步日漸臨近。霜降是天氣漸冷,逐漸有霜之意,反映了水汽凝結和氣溫下降的程度。此時全國各地的秋收冬藏正在陸續展開。
我國北方地區,霜降時節大都處於秋忙收尾階段,主要工作有關注麥田苗情,及時修補麥苗,清理莊稼秸稈、根茬,翻耕土地等。由於此時小麥均已播種上,麥田苗情是最讓人擔心的事,人們需要及時發現缺苗斷壟,進行補種,以避免糧食減產。莊稼收穫後,秸稈、根茬等還在地裡,這時需要及時清理,因為秸稈、根茬上多潛藏著越冬蟲卵,只有將秸稈、根茬清理後,來年地裡才會少受蟲害之苦,俗話說得好:「滿地秸稈拔個盡,來年少生蟲和病」。
霜降時節也是翻耕土地的時期。正所謂「寒露到立冬,翻地凍死蟲」,翻耕土地的事此時不能耽誤,否則等到土地受凍,就無法翻地了,不能毀壞地下蟄蟲或蟲卵,同時無法實現冬日養地之目的。而對於棉花沒有採摘完畢的人家,霜降節仍忙碌在棉田裡,因為「棉是秋後草,就怕霜來早」,所以人們努力爭取霜來臨前摘棉花。
我國南方地區,霜降時節大都處在三秋大忙時刻,搶收雙季晚稻、晚玉米、甘薯等,有的地區則忙於茶葉的培土壅根、棉花採摘等。俗話說「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說的就是霜降後抓緊收割雙季水稻之事,莫貽誤農時。
對於南北方各地而言,霜降時節也是糧食開始入倉入窖收藏的時期。由於南北方各地情況不同,所以儲藏方式也不盡一樣。山東一帶多將晒好的糧食裝進盤好的糧囤。像紅薯,有兩種儲藏方式,一種是打地窖吁放,一種是切成片,趁天晴晾成地瓜干,然後入囤。
此外,霜降節在民間還有許多講究以祛凶迎祥,求得生活順利、莊稼豐收。例如山東煙臺等地,有霜降節西郊迎霜的做法;而廣東高明一帶,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當地小孩以瓦片壘梵塔,在塔裡放柴點燃,待到瓦片燒紅後,毀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隨後將瓦片丟至村外,稱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表現了人們樸素的吉祥觀念。
霜降時節飲食習俗
霜降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在公曆10月23日或24日,太陽位於黃經210°時為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霜降時節,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風俗,就像大家都熟知的清明節掃墓、重陽登高、端午節吃粽子、中秋賞月等等都是長久以來傳承下來的節氣民俗。關於霜降,百姓們自然也有自己的民趣民樂。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住在農村的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則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片片黃葉如花似夢,與紅紅的柿子交相輝映,好一幅深秋的田園風景圖!不知給人們帶去多少淳樸和美好情愫的回憶。
閩臺民俗:霜降吃柿子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闆們嘴都合不攏了,看來他們也必定會過一個開開心心的霜降節氣了。
鴨子好吃霜降補
除了上面我們說到的鴨子、柿子,另有些地方到了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山東農諺更有意思: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看來還真是吃什麼的都有啊。
霜降時臺灣南部的二期水稻已經成熟準備收割,也是臺南麻豆鎮白柚的收穫期,白柚具有降低血壓和退熱的療效。南部的高雄和屏東東港有硼串和目賊等魚類,北部的淡水出海口有龍蝦。另外十月二十五日是臺灣光復節。
霜降還需注意飲食
還要提醒大家的是:霜降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這時應該多吃些梨,蘋果,白果,洋蔥,芥菜(雪裡蕻)。栗子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也是這時的進補佳品。
来源:鳳凰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