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捷運辛亥站
臺北火車站微風廣場裡的辛巴克咖啡人聲鼎沸,曾在臺北重點中學建國高中同窗三年的三位年輕人對德國之聲的採訪邀約十分慎重其事,有備而來,在喧鬧聲與咖啡香中誠懇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臺北醫學院葉同學:這種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在現在社會還是有用的
「一百年前的今天,中國面臨很多內憂外患,當時國父孫中山先生和一群在國外的留學生,看到國外和中國的一些制度不同,決定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發起革命,其實他們如果不革命,也可安安穩穩的做自己的職業,如孫中山先生繼續做醫生,是可以過很好的日子。但他決定犧牲自己原本的生活來為大家努力,這種精神很讓人感動。
「臺灣現在已經是一個民主社會,已經沒有必要以暴力來改變現有的制度,而是可用法理來改變。不過這種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在現在社會各個方面都還是有用的,就是不懈的努力、不怕辛苦,知道什麼是對的就去做就對了。
「中國大陸與臺灣兩邊算是同文同種,血緣相近,但日治時期再加上1949後,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像是不同的經濟制度實驗性的實施,在臺灣是一種,在對岸是另一種,造就了今天兩岸在經濟、社會方面有些許的不同。
「我參加了今年的百年升旗典禮,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升旗,看到有些像老兵的老人家他們的那種感動,還有一大早來參加升旗,看了也讓我們感動。我覺得慶祝百年最好的方式就是,展望下個一百年,讓臺灣變得更好。」
師範大學許同學:如果是我也許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小學時老師曾經教過,國父幾次革命然後成功,可是那時候不是很瞭解中間的過程。到國中、高中老師有漸漸的教,蠻佩服他們的精神。他們本應有很好的前途,那時候有立憲派與革命派,立憲派的人用嘴巴來講,他們是改革比較緩慢,而革命派就是以行動,就真是犧牲自己的生命。如果我在國外留學回來,也許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所以真的很佩服他們這種精神,就是為了國家犧牲自己的前途和生命。
「我覺得目前臺灣和中國在文化上已經有點差異,比如1966到1976的文革將中國傳承兩千多年的孔子儒家思想就有點破壞了,在臺灣還保留像繁體字還有這些思想,我覺得在文化延續方面,臺灣做的還不錯。」
臺灣大學呂同學:哪邊才是真正的中國我覺得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辯
臺灣大學椰林大道
「我覺得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這種改變是一定會發生的,不過重點是,由誰去做這件事情。有些人覺得這種情況不好,但也不願意去改變,但國父他們,覺得這種情況多拖一天,是對國家的危害,所以必須採取行動,而且一次失敗也不受打擊,一次次的繼續做下去,這樣的堅持與毅力是值得所有人效法的。
「繼1911年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又一個歷史轉捩點,對這個歷史的演變我覺得,對中國和臺灣而言,其實就是之前一直在爭誰是真正的中國,對方原來不是正統的政府,後來在競爭的過程中將我們趕到了臺灣,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就是誰佔據了這塊大土地誰就是中國。哪邊才是真正的中國,我覺得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辯,我們真正需要延續下去的不是中國這個名號,而是他所傳承下來的歷史意義與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