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遲遲不肯開放,制約了經濟的有效增長,扼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從目前逐步開放的金融的市場的國家來看,可拉動經濟增長1.5至2%。近幾年開放金融市場國家的典型代表是印度,不僅拉動了經濟的增長,還有效地解決了社會就業。
從今日社會看,無論是江蘇的泗洪,還是浙江的溫州或者內蒙古的鄂爾多斯,由高利貸支撐起來的民間金融,正面臨崩潰。需要我們反思的是,在金融市場日益發達的今天,為什麼中國還會有一個這麼畸形的高利貸市場呢?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因為中國對金融異乎尋常的管制。這種管制已經成為惡性,將會導致很多中小企業的破產。
幾千年來,中國的民間信貸一直是有序進行的,無論是錢莊、銀鋪還是票號還是後來的銀行,民間的自律行為支撐著古代和現代的金融業。但當代中國將銀行收歸國有,後來進入市場經濟,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也有著全世界幾乎最嚴苛的管制。存款利息不自由,貸款利息不自由,設立銀行不自由,民間吸收存款是犯罪,但放款卻不是罪。這是高利貸產生的本質根源。在市場上的反應就是,官辦的銀行,無法滿足民間的金融需求,最後在官商合作的基礎上,內外勾結形成了一個畸形的高利貸市場。
高利貸市場導致的結果,我們已經看見,那就是實體經濟破產,投機資金惡性遍佈。而實體經濟的大量破產,用凱恩斯理論的解釋就是邊際生產力的消亡,直接導致的結果是通縮,並走向衰退。
我們先來看看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是,2011年9月前半月,四大國有銀行存款減少4200億元,以至於半個月的貸款只有870億元。
今年中期,四大行的存款佔全部存款的比重是48.4%,按照比例算,意味著全國的銀行9月上半月的存款流失可能超過8000億元。這種現象只有除了炒樓資金出逃,還有就是一部分流進民間高利貸市場外,不可能還能找出其他渠道還有如此之大的吸附能力。如此存款流失,在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2006年以來,9月的存款從來沒有下降過,為什麼今年9月出現如此異常?錢去哪裡了呢?
第二組數據是:8月份我國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達3769.4億元人民幣(約合590.2億美元),而當月貿易順差177.59億美元,FDI為84.46億美元。以此估計,當月的熱錢量約為328億美元,約合2100億元人民幣。
這兩組數據裡面大量資金股市肯定沒去,樓市不僅沒進還在出逃,唯一能去的方向,只有民間高利貸市場。如此巨量的資金只要出現兩種情況,經濟蕭條就會出現。
1、銀行收縮銀根,貸款規模減少,企業主突然在審批期限內貸款沒有再批下來,則高利貸將壓垮這家企業。這家企業將連鎖影響到其它企業,最後波及到高利貸和銀行,最終導致經濟崩潰。
2、銀行沒問題,企業主貸款拿到,但經濟列車開始減速,貨物賣不掉,貨款收不回,規模越來越大,企業主必須擴大貸款,而銀行考慮風險,不肯擴大規模,結果導致企業拿不到更多的錢,最後垮掉,波及上下游企業,最終導致經濟崩潰。
解決這個問題唯一辦法是放開金融市場,而不是茅於軾講的,放任高利貸不管。
中國的金融市場可從三個方面適度放開,應該列為國家戰略,作為中國經濟主要增長點,作為國策來推行。
首先要適度放開外匯市場。關於外匯市場,我們曾幾次呼籲放開,實行藏匯於民。2010年兩會上的有一項提案是關於外匯市場的,當時提出的額度的每人每年20萬美元,在現在5萬美元的基礎上提高了15萬美元。另外,在我們期貨經紀公司、投資公司、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投資公司增加外匯交易,讓這個市場活躍起來。
其次,放開金融交易場所,在房地產熱退潮之後,大量的中介公司關閉,這些地鋪完全可以成為金融交易場所,這在印度、香港、日本都已經印證其繁榮程度絕不會低於地產中介。無論稱為錢莊還是別的什麼均可,可以安排大量人員就業。金融業只要適度放開,在一線城市先做試點,逐漸鋪開。
第三、現有的金融市場要進行整頓,營造投資市場。股市是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其功能的強大,足以遏制通脹。將地產產業調控後,一批開發商必然破產倒閉,只要股市走強,才能銜接資本流向,否則,高利貸就會越演越烈,最後會逼迫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影響經濟增長,影響社會就業。
金融資本階段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前景無限。但是,這個前景,取決於金融產業的振興,並足以帶動GDP增長達到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