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嶺 大唐盛世傳佛音(組圖)


莽莽秦嶺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談起中國文明,後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猶為絢麗的一朵奇葩。

在藍田縣秦嶺深處,有一條靜謐幽深的山谷,名叫輞川。遠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輞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詩人王維晚年也就是在這裡忘情山水,吟詩作畫的。在他那首流傳了上千年至今毫無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維是這樣描述秦嶺山水的。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母親是一位對佛教有著虔誠態度的人。就是因為曾經夢見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維摩詰,於是便給剛出生的兒子取字號摩詰。

就在長大成人的王維官至尚書右丞,萬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際,這位名震詩壇的大詩人卻辭官遠去,沉醉於秦嶺的山光水色之中,每日裡悠閑自得的王維談禪賦詩,禮佛作畫,過起了超然塵世的隱居生活。

王維一生曾四次出家隱居,其中就有三次選擇了秦嶺。做尚書右丞的時候,他甚至還在家裡供養著僧侶,為的就是與他們說佛談禪,探討佛教真諦。有人記述王維當時生活時說,「平日茹素,不著綵衣,居室當中,只有茶鐺、藥臼、經案、繩床,此外一無所有,完全過著禪僧一般的生活。」

這時的王維,以松林明月作伴,與湖光山色為友,終日裡賦詩作畫。秦嶺山中那寧靜優美的自然景色,陶冶著他的性情,這一階段,王維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公元八世紀中後期的盛唐,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巨星薈萃並且交相輝映的時期。就在王維沈迷於秦嶺山水,將自己塑造成一位超然塵世的詩佛形象的時候,瀟灑飄逸的一代詩仙李白正在盛唐大地上四處放歌遊走;悲天憫人的詩聖杜甫也沿著秦嶺山路踽踽西行,朝著他詩歌創作的巔峰而去。大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畫家吳道子、閻立本,此時也在用他們千古不朽的筆墨,共同塑造著大唐盛世空前絕後的藝術精神。

從文化角度來講,這一段時間,無論是音樂、戲劇、包括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非常大氣的,它能夠容納世界上各種文化在長安的流傳。

敞開胸懷吸收外國先進的思想文化來豐富自己,所以唐朝的佛教是一種雍容博大或者說博大深邃的一種文化氣象。

佛教是在大唐帝國立國五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來到中國的。

1600多年前就坐落在這裡的寺院——草堂寺,寺院雖小,氣度不凡,因為這裡安葬的是中國佛教文化的巨人: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生活在公元4世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古龜茲國。鳩摩羅什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三十歲開始講經,淵博的學識與聲名很快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原。

當時皇帝叫苻堅,苻堅聽到鳩摩羅什,也相信佛法,聽說他這麼偉大,就派大將呂光帶著七萬兵去把鳩摩羅什法師請回來,去了以後當時的龜茲國王不舍,和呂光打了一仗。

這場戰爭,最後以古老的龜茲國滅亡而告終。

鳩摩羅什來到長安的那年51歲,這時的長安雖已成為後秦都城。

但後秦皇帝姚興對鳩摩羅什的崇敬與前朝皇帝相比並沒有絲毫改變。姚興專為鳩摩羅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立經書翻譯場院,並派僧侶三千,協助鳩摩羅什工作。

就這樣,費盡心血與智慧的鳩摩羅什在秦嶺四季瀰漫的山嵐霧靄之中,十二年間由一盞青燈相伴,翻譯佛經94部,共425卷,總計300多萬字。

雖然說歷史上參與譯經的人多,但是大家常誦的經典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的。

鳩摩羅什應該說是對中國佛教貢獻最大的一個人,現在對他的評價遠遠不夠的,因為中國佛教,我們說後來的幾大宗派的主要思想都是鳩摩羅什翻譯過來的。

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貢獻讓晦澀深奧的佛教教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語言文字,走向了中國社會,接近了普通民眾。

就在鳩摩羅什圓寂200年後的公元618年,大唐帝國的建立使得經歷四百年分裂與戰亂的中國,再一次迎來了和平統一的曙光。八年後,一位曠世奇才,從唐高祖李淵手中接過皇帝的權杖,登上了大唐皇帝寶座。

這個人,就是唐代歷史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從此,一個縱橫四海,令後人無限仰慕的大唐帝國,氣宇軒昂地登上了公元七世紀的世界舞臺。

唐帝國的強盛崛起,自然震撼與吸引了各國統治者的目光。鄰近中國的日本、朝鮮等國,紛紛派遣留學生來到長安。據記載,當時僅日本官方派出的遣唐使就多達數萬人。在這些人當中,對唐朝政治、法律以及經濟感興趣的不在少數,而原本來自西域居然又被高度融合與發展的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人們的推崇與讚服。

佛教思想的影響,這很吸引人,和儒家比較起來,儒家在這方面就遜色一些。孔子春秋末期就給他的學生就講,他的學生提問題,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了,老師你給我回答一下。孔子六個字就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就是生活生命我還在探索中,我瞭解的還不夠,我哪裡知道死後的情況呢?

但佛教它恰恰是要去探索,它給你一個解答,它把孔夫子「存而不論」的那個彼岸世界,以及連接彼岸世界跟此岸世界所有的關係,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盛唐之時,中國和日本之間佛教文化的交流達到高峰,而走在這條文明傳播之路上的先驅當屬和尚鑒真。

為了弘揚佛法,鑒真前後六次越海東渡,無情的海浪一次又一次地使鑒真的雄心壯志遭受挫折,就在第五次東渡過程中,鑒真因染病而導致雙目失明,但留存在鑒真心中的弘法信念並沒有因此泯滅,終於,在公元753年,歷盡艱辛,第六次東渡的鑒真第一次踏上了日本國土,實現了多年的宏願。這一年,他66歲。

鑒真和尚受到了世界的讚許,他的頑強東渡無疑是大唐第一人,但是從大唐佛教源頭的角度來說,鑒真的前面還有先行者,就在他踏上日本國土126年之前,一位唐代僧人已經走上了西行取經的漫漫長路。

長安城內,始建於公元652年的佛塔名叫大雁塔。與其他佛塔不同,唐高宗李治建造大雁塔的目的,除了供奉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佛教經典之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以大雁塔龐大而華麗的身軀向前來長安朝拜、進貢的各國使臣展示大唐帝國的國威。

玄奘和尚是在貞觀二年,即公元627年,起身前往印度的。

他為什麼到印度去呢?他因為自己研究佛教覺得有些佛教的理論前後有矛盾說不清楚,所以為了求得真實的解答,就是他到印度去的最主要原因。

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27歲,這位日後終於名震中外的翻譯家、旅行家、佛學大師和中印文化交流的開拓者,從長安出發的那一刻,大唐盛世還在孕育之中。但當一輪噴薄而出的朝陽,將秦嶺山中的晨霧一掃而光的時候,玄奘被這座山嶺的高邁雄渾所深深震撼。他似乎預感到,一個偉大而強盛的時代即將在這座大山的護佑下誕生。

那一刻,秦嶺的深沉博大給玄奘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多年以後,當玄奘再一次面對這座山脈時,他敬仰有加地稱秦嶺為「眾山之祖」。

接下來,唐太宗下詔成立國立譯經院,由朝廷出資供養,召集全國各地寺廟高僧聚集長安,協助玄奘翻譯佛經,並封玄奘為「三藏法師」。唐太宗同時囑託玄奘把自己在印度學佛十七年的所見所聞記錄成書,以供國人更好地瞭解外部世界。在這種背景下,就有了由玄奘率眾完成並且千年流傳的巨著《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除了對佛教的貢獻,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以外,其實對印度,印度歷史跟對印度的佛教、佛教史,貢獻相對說來可能更大,為什麼這樣說,比如說它裡面記了一個釋迦牟尼佛,就是釋迦牟尼,就是佛祖,就是佛教的創始人,他的生卒年份確定下來了,而這對於印度來說實在是一個大功德。

在玄奘之前對印度的稱謂叫「身毒」,或者叫天竺,玄奘去了以後,學習梵語以後,他認為翻譯成「身毒」或者天竺都不準確,應該翻成印度,所以印度就是玄奘給它定下來的名字。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接受玄奘請求,親自為玄奘主持翻譯的佛教經典《瑜伽師地論》撰寫序言,這就是在其後為大唐文明帶來無限榮光的《大唐三藏聖教序》。

李世民親自撰文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述了玄奘西天取經的盛事。皇帝的文章當然應該流傳千古,可是又有誰的字能與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書聖。但當時,晉代書聖王羲之作古已經250多年了,怎麼辦呢?由於取經是一件佛教盛事,長安城內弘福寺的高僧懷仁和尚決心收集王羲之的字來對應李世民的文章,據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麼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請朝廷昭示天下,誰能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典故。

在這個聖教序裡頭,唐太宗就對玄奘有非常高的評價,叫「法門之領袖」,那對玄奘評價是非常高。

玄奘到了晚年,大部分時間住在唐高宗為他建造的大慈恩寺內翻譯佛經。唐代佛教這時已經在對印度佛教全面梳理、系統詮釋的基礎之上,同時高度融合了中國本土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佛學體系,而這一切,又通過絲綢之路向外廣泛傳播,對整個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的大唐都城長安,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佛學文化中心。

從整個佛教發展來講唐代佛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印度的佛教到了13世紀以後,在印度本土基本上就滅絕了,沒有了,真正保存下來的中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是通過中國影響了世界上其它的國家。

「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玉樓臺」,「一片白雲遮不住,滿山紅葉盡為僧」,透過古人的詩句可以想見,在一千多年前,莽莽蒼蒼的秦嶺山中是怎樣一派蔚為壯觀的學佛盛景。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深夜,秦嶺上空星辰低垂,暗淡無光。一代佛學大師玄奘,在翻譯完成他從印度帶回的600餘卷佛教經典之後,溘然長逝。

一生對玄奘充滿敬意的唐高宗聽到消息後,仰天長嘆道:「朕失國寶矣!」滿朝文武,悲哽流涕,為大唐上空一顆文化巨星的隕落,悲痛欲絕。

唐高宗罷朝三天,將玄奘靈柩安放大慈恩寺,供百姓弔唁,就在玄奘安葬那天,古人描繪「京邑及諸州五百里內,送者百餘萬人」。

玄奘曾經囑託弟子,去世後把他葬在能看到「萬山之祖」的秦嶺腳下。唐高宗根據他的遺願,將玄奘遺骨安葬在秦嶺山區的白鹿原,後來又改葬緊依秦嶺的少游塬興教寺。

位於關中平原的歷代帝王陵墓,幾乎都選擇了與秦嶺隔水相望的形制。中國古老風水學解釋這種現象時說,因為源頭聯在遙遠的崑崙山,所以秦嶺山脈就成為建都關中平原歷代帝王的龍脈。

安臥在這座巨大陵寢裡的人,就是大唐一代女皇武則天和他的丈夫唐高宗。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

有誰知道,為了這一天,武則天苦苦等候了三十年。

因為武則天她說她是菩薩轉世,是東方女主臨朝,《大雲經》裡有為她,佛經為她即位當皇帝造輿論。

於是就在全國各地大建大雲寺,每個州都設立了大雲寺,然後抄寫這個《大雲經》,頒發全國,讓大家都要去讀《大雲經》。

儘管有人認為,武則天是不合禮制的竊國者。然而不管怎麼說,這位在唐太宗死後削髮為尼,又在秦嶺山中敬業寺度過三年時光的女皇,卻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關鍵性人物。

武則天出生的時候,佛教已經廣泛流行於民間。武則天入宮不久,就曾經接觸過剛剛從印度取經回來的玄奘法師,並且從此開始研讀佛學。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對於推進佛學的深入與傳播,武則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

這時的長安城內早已是佛學鼎盛,國人幾乎到了無學不佛的地步。

所以趙樸初曾經說過,他說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到我們中國文化的血肉之中了,甚至可以滲透到我們的骨髓之中了,如果離開了佛教的話,恐怕今天我們連話都講不出去了。

比如說「世界」就是佛教來的,「實際」、「絕對」、「相對」、「唯心」、「唯物」、「真理」、「真諦」,像這些詞語,都是從佛教來的。

在武則天去世114年之後的公元819年正月,整個長安城還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喜慶之中。而就在這個時候,被譽為「百代文宗」的文學大家、吏部侍郎韓愈,卻情緒低沉,無奈與絕望籠罩心頭。

扶風法門寺,是關中地區最古老的皇家佛教寺院。由於寺內佛塔之下供奉有佛祖釋迦牟尼的佛骨舍利,法門寺因此就成為大唐帝王頂禮膜拜的地方。從太宗五年開始,大唐每隔三十年就要舉行一次聲勢浩大的迎請佛骨法會,其間,從長安到法門寺的百里長路擁眾百萬,皇室也為這樣的活動大肆耗費錢財。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下詔,將佛骨從法門寺迎請至長安供奉三天。韓愈得知這一消息,揮筆寫下《諫迎佛骨表》上奏,竭力反對這樣的活動。

韓愈的言論激怒了唐憲宗。他當即下詔,處死韓愈。在眾位大臣的苦苦哀求下,韓愈最終免去一死,隨即被逐出長安,發配潮州。

據說他在潮州見到了一個禪師,叫大癲禪師,就瘋瘋癲癲的,大癲禪師……大癲禪師就問他,他說你反佛反得這麼厲害,想必你讀了多少佛經啊?他說我聖賢書都來不及讀,我幹嗎去讀這個佛經呢?大癲禪師就輕飄飄地回答了一句,你既然沒有讀過佛經,你怎麼知道它不好呢?這個對韓愈觸動很大。所以韓愈後來的詩文我們看到有大量的佛教影響,他到晚年還是偏向於佛教學。

這一年,韓愈51歲。在趕赴潮州的路上,距離藍關不遠的地方就是輞川,當年看破紅塵的王維,就在那裡隱居。沿山谷再向前去,還有王維時常探幽尋訪的佛教寺院。同為大唐文人,王維遠離喧囂,換來的卻是安然心境和秦嶺山水,而此時,自己卻不得不以垂老之身,流落千里之外的荒蠻之地。

在漫天風雪之中,韓愈立馬駐足,遙望遠處被茫茫雪霧遮掩的家園,為自己迷茫黯淡的前途與命運,也為一個愛恨交加的王朝,留下了他那首被後世永遠傳誦的著名詩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来源:央視國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