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中國有錢人都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而且是能送到歐美國家更好,能越早送到國外越好,一些人恨不得把孩子從小學起就送到國外去讀書才好,以便讓自己的孩子享受歐美國家寬鬆優越的教育環境,以便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另一個流向,一些在國外工作和生活的中國父母們不惜忍著父子和母子分離的痛苦,把年級尚小的孩子送回中國去念一段時間的書,以便自己的孩子能夠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以便自己的孩子能夠勝人一籌。對中國教育體制的看法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斯特凡妮•蓬塔科(Stéphanie Pontac)女士是一位在山東煙臺一所大學裡教了一年書的法國人,她是怎麼看中國的教育體制和中國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的呢?最近斯特凡妮•蓬塔科在法國的rue89網站上發表了她的觀察和反思,我們就在今天的法中交往節目中作一個介紹。
斯特凡妮•蓬塔科的這篇文章題名為「在一所中國大學裡度過一年:追求希望的學生」。在這篇文章中,蓬塔科女士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和中國大學生的精神面貌並不能像中國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那樣讓人樂觀,中國學生讓人感覺更多的是他們的擔心以及無奈的順從。
蓬塔科女士在位於山東煙臺的一所大學裡當了一年的法語教師,她的印象是,中國的教育體制讓人擔憂,尤其是學生們對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擔心讓她印象深刻。
蓬塔科女士表示,中國是不缺大學生的,中國大學生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在上升,但是,隨著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國的教育體制變成了一個雙軌制的教育體制,而政府對此是完全知情的。
文章指出,中國2008年畢業的大學生中,到了2009年仍然沒有找到工作的有兩百萬,在中國,上大學再也不是肯定能成功的代名詞了。作者遇到的中 國學生都對自己的未來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焦慮,因為這些中國學生們對作者解釋說,競爭很激烈,企業往往挑選那些從名校畢業的學生,可是他們所在的大學只是一所二類大學。從學生們的解釋中可見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擔憂。作者指出,中國的教育體制,有幾個關鍵詞,這就是:壓力,高強度的學習,以及順從。
蓬塔科女士的文章依據對她執教的煙臺一家二流大學內學法語的三個學生的訪談,下面我們就看一看,特別引起作者注意的中國教育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進入作者視線的,是中國二流大學的設備情況。在作者2010年9月份抵達這所位於煙臺的大學校園的時候,作者看到,學校的設施落後,校園裡道路的路面狀況就像是戰場,校舍破舊,窗戶關不嚴實,冬天需要穿著羽絨服,戴著帽子上課,電腦設備過時,衛生設施更是讓人不敢恭維,這和上海的嶄新的校園景象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學生們的生活條件也實在不讓人羨慕,6個學生住在一個6平方米的宿舍內,宿舍內自然沒有浴衛設施,冬天冰冷,夏天酷熱,簡直就是存放掃帚的壁櫥。學生們需要自己打掃廁所、教室和校園,冬天時學生在早上7點鐘就起床掃雪的情景也非常常見。
作者指出,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大學都讓學生自己打掃廁所、教室和校園,只是在一些二流的大學才這樣做,這些學校免費的使用學生幹活,可以節約不少錢,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節約的數額更是不可忽視。
中國決定很快的就要擁有世界級的大學,因此人為的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了一定數量的大學,人為的給這些為數很少的大學以發展的財力,而其他的大學則失去了發展的機會。因此,中國的教育體制就是要在最少的時間內讓一定數量的大學得到發展,它主張的不是人人機會平等,是一個人為的雙軌制的教育體制。在一流的大學裡讀書,有高質量的教學,而在二流的大學裡讀書,就沒有辦法保證自己能有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前景。
國家給一流的大學撥款很多,他們可以有很好的圖書館,而在二流大學裡,國家的撥款有限,主要靠學生交來的學費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資。在二流大學裡,學校不可能聘請特別有資歷的教師,在作者教書的大學裡,五個法語教師中只有兩個擁有碩士文憑。
在中國雙軌制的教育體制下,為了保證自己能有一個美好的職業未來,就需要想盡一切辦法到一流大學去讀書。作者指出,從表面上看,中國的高考是一個以分數為依據的很公平的進入大學的體制,但其實不然,因為比如說,要進入著名的北京大學,和其他省的學生相比,北京的學生需要的入學分數就低。另外,一個村子裡的人說,你要是有50萬元人民幣的話,你就能夠去讀北京大學,你可以買一個位置。作者說,就連中國人也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太不公平,她的一個叫Jeanne的學生說,一些學生就因為他們的分數好就可以去讀一流的大學,這不公平。
就中國學校的教學方式,作者指出,總是老師告訴學生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整個中國的教育體制都是這樣,學生普遍缺乏批評精神和自主學習的精神,學習就是背句子,背單詞,而不是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不過,也有一些大學能夠走出這樣的教學方式的,這樣的大學都是優秀的一流大學,有能力聘用從國外學成歸來的老師,這些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就少了一些理論,多了一些實踐,和現實世界的聯繫也更加緊密。
對蓬塔科女士來說,在中國,出生在大城市,就有機會在高質量的高中唸書,就有可能更好的準備高考,就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一流大學,從而最終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工資。蓬塔科女士指出,在中國,生活水平提高的很快,目前通貨膨脹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工資或者說錢成為學生們關心的中心問題。那麼為什麼她的學生們選擇了學習法語,而不是英語或者是鄰國的日本語呢?
她的學生Jeanne就此跟她解釋說,有統計顯示,在整個學外國語的學生中間,學法語出身的學生在勞工市場上能夠掙到更多的錢。一直有傳言,說法語是最浪漫的語言,所以學生才學法語,現實跟傳言是差的很遠的。
作者指出,她的學生們對自己的未來是很擔心的,尤其是他們讀書的大學又沒有特別的名氣,他們的大學裡既沒有設置實習辦公室,和企業界也沒有聯繫,也不能幫助學生們找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擔心未來,知道現實是很殘酷的。
蓬塔科女士說,中國學生的擔心越來越強烈,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為自己的前途擔憂。在她教書的煙臺這個地方,從來沒有發生過學生抗議活動,因為很多人的父母都是農民,學生們進大學的目的就是要走出父母們的生活環境,學生們在意識到現實殘酷的同時,對給他們提供了社會升級可能的教育制度還是相當滿意的,因此,學生們就學會了用另一種方式來生活,把自己的苦澀和對未來的擔心放在一邊,順從這一教學制度,努力的學習:更快,更高,使自己更強!使自己能夠考取一個更有名氣的學校的研究生,從而找到一個和自己的才能相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