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學期開學,雖然今年教育部確定的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幸福」,但是,還是難掩現實中存在的學生開學不快樂、不幸福。
一個正在加拿大讀10年級的學生,向我講述了三年之前,她在國內讀初中時的痛苦經歷。那時,她被稱為學校的「神話」——成績全年級倒數第一。老師不喜歡她,同學們以異樣的眼光看著她,她每天上學都感覺是煎熬。而回到家裡,作業不想做,唯一讓她覺得有樂趣的事是,打電腦遊戲。
按照通常的說法,她有明顯的厭學情緒以及網癮。老師多次找家長去談話,但都找不到辦法。她不喜歡數學,可是這是必須學的課程,且學得很難;她不喜歡老師上課從頭講到尾,讓大家把手規規矩矩放在桌上,但全班其他同學都聽話地這樣做;她很喜歡畫畫,可是學校裡沒有這樣的課,而且,老師告訴她,搞美術的,都是想「曲線高考」……自己想做的不能做,自己不想要的,學校卻拚命塞給她,她說,我就像要死了一樣,日子過得像鬼一樣。
初一結束時,父母決定送她出國,這是當初萬不得已的辦法,而她終於可以離開自己討厭的學校、老師和同學,也求之不得。讓她父母也沒有想到的是,三年之後,她做出的學習規劃竟是今後申請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這是一所在美國名列前茅且享譽全球的著名設計大學。而對此,她覺得有超過九成的把握申請成功。在溫哥華,她獲得了青少年藝術大賽的第一名,藝術的天賦在三年的學習中,得到充分的施展。
對比國內學校,她說加拿大的學習有四方面不同。
一、雖然還是要學數學,但是難度不高,沒有沒完沒了的考試,沒有被老師逼迫的感覺。高中只有數學10是必修,數學11、數學12是選修,不選沒關係。
二、老師從來不會以成績來評價學生,更不會打擊學生,而是一直對所有學生說,只要努力,就會有希望——她說,老師可能也對她的學習失望,但是他們從來不會當著她的面表露出來。
三、可以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在加拿大9年級(對應國內的初三),就有實驗性的選修課,學生們可嘗試選修,以發現自己適合學什麼、做什麼;而進入10年級之後,有的學校有多達上100門的選修課程,比如學表演的就有10多門選修課,學音樂的也有10多門選修課,這些選修課都可以作為高中畢業的成績。她喜歡美術,就在9、10年級選修了多門課程,感覺是如魚得水。
四、老師的教學和評價很不同。加拿大的課堂,學生們看上去「東倒西歪」的,與國內課堂「井然有序」很不同。美術這樣的課,據說在國內,要強調素描,需要學生反覆訓練,可加拿大的老師,評價一幅畫,就看美不美——技術也只是美的一部分——只要總體感覺很美,就OK。「如果在國內學美術,我也非死不可,我哪受得了那樣枯燥的培訓?」
根據羅德島設計學院的申請要求,除了中學成績之外,還要申請者提供20幅代表作。她在10年級已經畫好了一幅,被老師給予很高的評價。這個假期,她回到國內,專門去了西藏寫生,「在未來兩年中,畫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畫作,我很有信心。」
她的變化,不僅在對學習的態度上,而對整個生活,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據她媽媽介紹,這次回到國內,很多熟人都感慨她變成了另一個人,對周圍人充滿友善——最大的變化是,她在加拿大還準備了禮物,去看原來的初中老師。
2008年她剛到加拿大時,感到終於擺脫了「該死」的環境,心情自由了很多。但語言上的障礙,在加拿大是很明顯的。而讓她攻破語言關的,卻是打電腦遊戲。她買了三大疊遊戲光碟,從學校回到家裡就玩。當時,父母對此也有意見,但看到她回家可以做一點作業,心情比國內舒暢,也就不再干涉。她其實不是在玩,而是在利用原版遊戲,學習英語呢!——就這樣,經過半年打遊戲,她的英語全部跟上,過了語言關!
「在加拿大,我覺得學習的主動權全部在自己手上,老師只是引導者,而在國內學校,我的學習完全是被動的,是老師要求我們學習、逼著我們學習,不管你感不感興趣都得學,而且要達到他們給你制訂的標準,才是好學生,這樣的學習我覺得很累很累。」一個10年級的學生,經歷了兩種完全不同環境的學習之後,得到的感想,值得國內學校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