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1-08-17 19:26:17作者: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中國人已經使用了數千年。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硃砂書寫的。漢代紙料發明後,用石墨作書已感不適,一種以漆煙和松煤為之的丸狀墨產生了,這是日後用墨之濫觴。西元4世紀三國魏時,韋誕製出了超乎尋常的好墨,「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到了晉朝,發明用膠配製,墨的品質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晉陸機《平復貼卷》墨汁晶瑩,書法樸拙,用禿筆,綜合體現了書寫工具改革的成果。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為廣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設官置廠專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北韓進貢的松煙墨的製作經驗,多方取材配方,採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聞名於天下。從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現,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熱衷於書法繪畫藝術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援下,奚氏父子製出的佳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李煜的賞識,賜奚氏姓李,世稱「李廷珪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煙墨,還創製了油煙墨。名工輩出,佳墨繽紛。文人以書法為重,故視墨為寶,取墨甚嚴,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盡善盡美的境地,足以輔助大書法家,大畫家垂名千秋。宋人名跡之流傳於今日,仍能見其藝術的輝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沒。明代是制墨業上最光輝、最有成就的朝代。先進的「桐油煙」與「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廣泛應用,帶有裝飾形式的成套叢墨「集錦墨」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清代制墨業雖及不上明代的規模,但康、干二朝均善於書,對墨的製作極為注意,所以御製名墨,精絕千古。嘉、道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墨的生產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墨給人的印像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制,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彫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墨的特點是色烏,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只是個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