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塔千年無匹 僅存留十多年(組圖)



天下第一塔永寧寺塔塔基


永寧寺塔塔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片

引子

白馬寺東數里,310國道與隴海鐵路交會處,向北看,閶闔門遺址恢弘壯觀,向南看,永寧寺塔塔基滄桑滿目,兩者相距僅一里。就這一里的空間,公路、鐵路爭相闖過,彷彿不經意,又彷彿很刻意。

這是一個值得懷念的所在。

南北朝時期,佛教登峰造極。在數以萬計的寺院中,永寧寺登峰造極。

該寺是北魏皇家寺院,那個時代最宏偉豪華的「僧伽藍摩」。這所伽藍已足稱傳奇,最傳奇的則是寺中木塔——永寧寺塔。

如今知道永寧寺塔的人不多,但知道的人無不深感震撼。這座木塔高達一百三四十米,相當於四十多層樓。這樣的高度,不僅空前,而且其後1500多年也沒有匹敵者。這木塔絕對天下第一,天下第二隻到它的腰窩。

建築史上的奇蹟令人震撼,它的命運更讓人震撼扼腕。在這個世界上,它只存留了短短的十多年,驚鴻一瞥,就離開了喧囂的塵世,留給人無數遺憾無盡感慨,一位洛陽人寫道:「那驚世駭俗的摩天寶塔猶如天外流星一般,在歷史的長河中劃過一道炫目的光芒後,便永不再現。」

在毀滅了大約1500年後,考古人員對永寧寺和永寧寺塔進行科學發掘,僅僅是建築基址,已足以讓人震撼。塔基中出土了泥塑三四百件,其細膩生動、精美逼真,讓最挑剔的人也讚嘆不已。而這些穿越千年時光的遺留,只是永寧寺華美風采之「冰山一角」,那個「殫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的永寧寺,只能視為遙遠的傳奇,任時光流轉,再無緣得見。

是什麼樣的熱情,促成了永寧寺塔的高度?是什麼樣的際遇,使北魏洛陽擁有了無與倫比的永寧寺?

滅佛、興佛均不遺餘力

「盛世信皇帝,亂世信神仙」。南北朝動盪數百年,那個時代的宗教熱情空前高漲。佛教自東漢初年進入洛陽後,逐漸在中國傳播,但發展並不快,進入南北朝時期,在紛飛的戰火中,佛教開始飛速發展。

拓跋鮮卑進入中原較晚,接觸佛教亦較晚。這個當時最有活力的民族,既曾大力滅佛,也曾大舉興佛。不管滅佛還是興佛,用力之猛,力道之大,在歷史上少有與其匹敵的。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四度滅佛,第一個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這次滅佛持續時間最長,手段最為嚴酷。

拓跋鮮卑原本信仰薩滿教。這是一種原始宗教,信奉「萬物有靈」,為草原民族普遍信仰。隨著步步南遷,日益深入中原後,拓跋鮮卑開始接觸佛教和道教,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和尊重,道武帝拓跋珪「好黃老,頗覽佛經」,「經略燕趙,所逕郡國佛寺,見沙門、道士,皆致精敬,禁軍旅無有所犯」。

隨後,拓跋珪和他的兒子拓跋嗣,先後徵召高僧,在平城(今大同)興建了一些佛寺,並「令沙門敷導民俗」。北魏皇帝的意圖很明顯,他們不只是在引入一種宗教,更是在吸納宗教中包含的眾多文化因素。這種意圖,使佛教向民間滲透,拓跋鮮卑的宗教信仰開始轉變。後來佛教漸成北魏主流信仰,皇帝多次下令禁絕薩滿教,這種轉變意義非凡,由於信仰與漢人相同,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減少了阻力。有學者認為,如果沒有信仰的轉變,鮮卑人漢化幾乎不可能。

不過,佛教在北魏的傳播過程很曲折。從拓跋珪到拓跋燾,對道教更感興趣,「皆好黃老」,對佛教並無深入瞭解,很可能當做一種道術來看待。這種取向,最終導致一場破擊北魏全境的滅佛運動。

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盧水胡人蓋吳在杏城(今陜西黃陵)聚眾反魏,有眾十餘萬人。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在長安一寺院歇馬時,偶然發現寺中藏有大量兵器,懷疑僧人與蓋吳通謀,下令搜查,查出大量官民寄放的錢財以及和尚與豪門貴婦偷情的密室。太武帝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

此時,極力反對佛教的大臣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下詔誅殺長安沙門,「焚破佛像」,隨即令各地「一依長安行事」。一時之間,舉國風聲鶴唳。

此時佛教影響已深入北魏上層,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篤信佛教,竭力延緩詔令,使眾多僧人有時間逃匿。即便如此,北魏佛教也遭到重創。

歷史上諸次滅佛,都是「人亡政息」,下令滅佛的皇帝去世後,滅佛運動即告中止。拓跋燾去世時,拓跋晃已先他而去,但接班的文成帝對佛教十分重視,「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仍還修矣。佛像經論,皆復得顯」。此即所謂「太武滅佛」、「文成復法」。

文成帝在位期間,任用高僧曇曜大舉開鑿雲岡石窟,「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伴隨一座座高大奇偉的佛像出現在世人面前,佛教信仰日漸深入人心,從此,北魏人把無限的熱情投入到佛教造像之中。

獻文帝拓跋弘(即孝文帝拓跋宏之父)「敦信尤深,覽諸經論」,實行崇佛政策,在他和馮太后的影響下,孝文帝自幼信奉佛法,親政之後,他深研佛教義理,與高僧交往密切,在平城和洛陽興造佛寺,招攬高僧,全面制定僧制,促進佛教有序傳播,使平城和洛陽先後成為佛教中心。

遷都洛陽時,「代都(指平城)僧徒與都俱遷」,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和尚,叫做跋陀(即佛陀),此人「有道業,深為高祖(即孝文帝)所敬信」。

跋陀「性愛幽棲」,嫌洛陽太吵鬧,「屢往嵩岳,高謝人世」,於是孝文帝下令在少室山為他建造了一座寺廟,因位於少室山下密林中,名之為「少林」,此即今天的少林寺。

孝文帝另一開創,是下令在伊闕開鑿古陽洞,後來北魏皇帝、大臣在這裡大舉開山造像,是為龍門石窟。

我的同事齊岸民、於茂世先後專題寫過少林寺和龍門石窟,這裡不再多說。

永寧寺塔千年無匹

孝文帝之後,「佛法經像,盛於洛陽」,盛名之下,亞洲各地的和尚「咸來輻湊,負錫持經,適茲樂土」。外國和尚來得太多了,宣武帝不得不專門給他們建造了永明寺。這寺有房舍1000多間,最多時住了外國和尚3000多人。有學者認為,這些人可能不全是和尚,還有景教(基督教教派)傳教士等,當時的洛陽人分不清楚,一概稱之為外國和尚。

但此後洛陽佛教的發展過熱、過快,呈現狂熱乃至瘋狂。孝文帝好佛,但主要推重佛教義理,對佛教發展進行了理性的限制和管理。在他之後,宣武帝、胡太后、孝明帝等「皆好佛法」,但他們沒有孝文帝的遠見和理性,從崇佛逐漸演變為「佞佛」,佛教信仰漸趨狂熱,如《洛陽伽藍記》所說,「逮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逾盛,王侯貴臣,棄像馬如脫履,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蹟」。大傢伙兒將家財視若敝屣,隨時無條件捐建寺廟,「於是昭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下之姿,競摹山中之影。寶剎與靈臺比高,廣殿與阿房等狀」。估計北魏GDP很大一部分成為佛教基金,寺廟越來越輝煌,無與倫比的永寧寺和永寧寺塔,即是這種背景的產物。

「永寧」一詞,似源自《尚書》「其寧唯永」之句,表達祈願長久、安寧之意。獻文帝拓跋弘曾在平城興建永寧寺,「構七級浮屠,高三百餘尺,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初,就規劃在洛陽城再建永寧寺,並預留了建設用地,「城內唯擬一永寧寺地,郭內唯擬尼寺一所,余悉在城郭之外」。由此看出,永寧寺注定不僅是宗教場所,也具有不同尋常的政治象徵意義。

永寧寺最終興建,是在孝文帝去世後十多年的事。西元516年,宣武帝撒手人寰,他兒子元詡即位,此時元詡年僅7歲,他的母親「臨朝稱制」,是為胡太后(也稱靈太后),成為又一位深刻影響北魏歷史的女性。當時的洛陽城,已經形成王公貴族競相禮佛的狂潮,胡太后執政之初,就不顧大臣反對,決意不惜財力、物力、人力興建永寧寺。

考古發掘表明,永寧寺是一長方形院落,四面有牆,各開一門,南門、木塔、佛殿等主要建築形成自南向北的中軸線,其建築格局以佛塔為主,以佛殿為輔,體現早期佛寺的典型布局。

寺內北部的佛殿,「形如太極殿」。太極殿是北魏皇宮的「金鑾殿」,是皇宮內體量最大、最具皇權意義的建築,佛殿能與之彷彿,足見其建築規模之大。據記載,殿內供奉「丈八金像一軀、中長金像十軀、繡珠像三軀、金織成像五軀、玉像二軀」,如此,僅大型佛像就達21尊,並且「作功奇巧,冠於當世」。

更讓人震驚的,是永寧寺塔——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木塔。據記載,木塔建成後,太后不顧眾臣諫阻,攜小皇帝登上100多米的高塔,「視宮中如掌內,臨京師若家庭」。

見過這座塔的人,均極力稱道,「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舖,駭人心目。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裡」。此塔建成後,菩提達摩正好來到洛陽,看見永寧寺塔,「合掌連日」,讚嘆「實是神功」。



来源:大河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