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都愛讀書,像孔子、陸游、巴甫洛夫、蕭伯納、馬寅初、巴金、冰心等,他們不僅把讀書作為獲得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把讀書作為養生的方法之一,從而得到了健康長壽。宋代詩人陸游在醫學不發達的時代,尚能活到85歲,這與他平時愛讀書有一定的關係。他在詩中多處提到讀書:「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需書卷作良醫」等。,
書籍上的文章,都是由文字排列而成的,它有一定的節律性,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通過眼睛的視神經傳入大腦的視覺中樞,能使全身的組織細胞產生良好的共振現象,從而使人體的生物節律更加整齊,生物潛能得到進一步激發,生理機能處於最佳狀態,生命力增強,衰老的過程變慢,人的壽命延長。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人老首先從大腦衰老開始,要想使大腦衰老減慢,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它經常接受外界的良性刺激,尤其是知識方面的信息,因而進行腦力思考,就好像讓大腦進行體操鍛練,在鍛練中擴張血管,加速神經反射,增強腦細胞的活力。
讀書能給人一種好心情,排除憂愁煩惱的情緒。找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強的圖書讀,好像是和良師益友在交談,心情特別愉快,有些離退休的老年人,容易出現孤獨、鬱悶、悲觀失望的情緒,影響身體健康,而讀書有較強的解鬱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夠調整人的心理狀態,當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書籍上時,就像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一切憂愁煩惱和不愉快的感覺,頓時煙消雲散,有利於增進心理健康。
還有,讀書可使人們珍惜人生,重視養生保健,更好地生活下去,有些人老了後,感到精神空虛,無所企盼,甚至產生厭世和輕生的思想。而書籍是生命的「激活劑」,勸解人們珍惜人生,鼓勵老年人堅強地活下去,體驗人生價值,煥發青春活力。書籍中的知識豐富多彩,開卷有益,讀完一本書就有一份滿意的收穫。至於書中那些健康長壽的經驗,那些衣食住行的新知識,那些防治疾病的各種方法,讀後更會直接受益。有人說:「讀書破萬卷,不用去醫院」,這句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