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興建許多大壩,並計畫在未來繼續興建更多世界級水壩。不過有研究人員擔憂,盲目的興建加上商業利益的驅使,這些大壩對於中國生態環境以及人民生活將造成負面影響。
伍德羅威爾遜中心7月26號舉辦一場「中國水壩與可持續發展」的座談會,討論中國水資源與未來興建水壩的計畫。
王浩認為中國興建大壩成效斐然
*商業利益操縱大壩*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博士舉出五個中國水壩為例,說明中國在水庫工程方面不但很成功,並且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如長江三峽水庫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防洪功能,黃河的小浪底工程能夠恢復河流生態,四川雅龍江的二灘水電站則擁有世界第三的壩高。
王浩博士並指出三峽大壩提供豐富的水力發電:「三峽電站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發電功能,水電裝機達到2萬2千五百兆瓦,同時,相當於累積減少使用3千4百萬噸標準煤,和減少排放7千480萬噸的二氧化碳,和68萬噸的二氧化硫。」
劉素是香港思匯政策研究所的中國協調及研究專員,她也參與本次研討會。她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中國過去幾十年來對於「水」以及「水壩」的態度,其實是一種「掠奪性」的思考,不但對大自然造成破壞,更有糾葛的商業利益。她認為這從王浩博士的說法當中可看出端倪:「水壩被當作是一種萬靈的藥,但是他(王浩)的弦外之音,在我聽來,全都是水電。他們不管水利也好,水壩也好,什麼東西也好,最後後面的驅動利益是水電。」
*盲目爭第一,掠奪大自然*
劉素質疑,中國的水資源就只有那麼多,一直興建水壩,但是水要從哪裡來。來自美國國務院的多伊爾(Randall Doyle)也質疑,中國計畫在2030年到2040年之間,要達到60%以上的人口城市化,這將需要巨大的水資源,但在目前全球水資源普遍匱乏的情況之 下,這或許不是個明智的政策。
王浩博士認為,北京地區每人一年用水只有120方,「也過的很好」。而中國70%的水量在雨季,30%的水量在旱季,所以才要興建水庫:「需要50%到60%的水量,才能支撐社會經濟發展,可是枯水季只有30%的水量,因此要修很多的水庫,把洪水轉化成有效的水資源。」
劉素認為,就是這樣對於大自然採取掠奪性的態度,再加上樣樣都要爭世界第一的心態,導致中國拚命興建大壩:「在那個階段毛澤東號召超英趕美,就盲目的往前衝,到現在,這個指導思想在這一代的人當中,還是根深蒂固。他就覺得他的民族自豪感,他的價值,他對國家的忠誠、愛,等等等等,就在這種指標,就是我們是Number 1,要成為世界第一,然後他就很滿意。他不問你要這個Number 1來幹什麼。」
劉素強調,把雨水全部用水庫裝起來的掠奪性發展觀,是無法長久持續的:「我們說要看菜下鍋,看米吃飯,你都沒有這個資源,你憑空的要去建這些,要去爭Number 1,爭來幹什麼?完全沒有想到,老天爺降在你這片土地上的水,落在你的地上就是你的嗎?這個對水的認識才叫膚淺。水是流動的資產,水在流動的過程當中,它有更多的、更大的目的,所以不流動,整個地球就死掉了。」
劉素並指出中國政府在大壩的技術問題上,也有諸多疑點。她質疑當年三峽大壩在興建時,說能抵抗千年一遇的洪災,之後改口百年一遇,而現在又說是十年一遇。她舉戰國時代李冰父子建的「都江堰」為例,因為那是順應自然,而非掠奪自然的設計,所以兩千年來都還能運作。
*中國大壩起了反作用*
劉素說,由於技術問題,加上商業利益,中國的大壩非但沒達到王浩所說的用途,反而起了負面作用:「現在我們是倒過來的,洪水來之前,就大量的放水,洪水來的很快,放水就更多,要保證大壩的安全,然後枯水的時候,我們反而要蓄水,因為蓄水才能發電。下游的人總覺得,澇的時候更澇,有雨水,還有它上頭泄洪排下來的。旱的時候下面就更旱,因為我已經沒水了,你還要蓄水,我就更沒水。」
劉素認為,今年中國南方的大旱,雖然有部分原因是由於氣候變化,但三峽大壩的確有所影響。她認為,其實中國官方今年的態度已經漸漸轉變,不再以發展GDP為首先要務,但各地方以及某些學者的心態還沒轉變,導致中國各地仍舊為追求經濟成長而興建水壩,發展水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