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脹持續 政府經濟政策的真實意圖?

作者:岳豐楊 發表:2011-07-18 01:4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8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豬肉價格飛漲

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9日公布,6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4%,創近三年來新高。這表明中國大陸的通脹問題已經日趨嚴重,尤其表現在豬肉等食品類商品價格的全面上漲,導致中國民眾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已經受到較大影響。

國家商務部的數據顯示,6月下旬在受監控的29個規格品當中,有20種規格品價格較6月中旬上漲,佔比69%,較6月中旬增加10個百分點;其中引人關注的是豬肉價格在10天之內的漲幅超過5%,食品類商品價格也大幅上漲,成為推動6月CPI上漲的主要因素。

中國政府對通脹和地方債務前後說法不一

然而,就在統計局公布數據之前,中國總理溫家寶6月23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署名文章稱,中國將限制物價上漲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任務,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並且已經奏效。他同時強調,政府對價格上漲在今年內得到有力控制充滿信心。

統計局7月9日公布的數據,無疑從數據上否定了溫家寶關於宏觀經濟能控制中國物價上漲且已奏效的觀點。

無獨有偶,中國政府近期公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也出現了類似的不一致。6月1日中國央行在《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宣布:地方債務總額約14.4萬億元,風險很大。這一結果讓全世界都開始為位居世界次富的中國擔心,紛紛開始預測中國的經濟危機。央行很快又在7月11日發布消息,宣布該報告有關債務總額接近15萬億元的推測錯誤,債務總體風險完全可以控制。

關於通脹和地方債務兩個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中國政府說法前後不一致,使得外界普遍擔心中國政府目前採用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到底能否維繫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外界產生這種擔心的理由顯而易見,因為目前正在採用政府干預的方式來挽救經濟危機的國家,如冰島,西班牙,以及美國,基本上都沒成功,原因都一樣:政府干預經濟將給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以美國歐巴馬政府為例,政府為了挽救經濟,替虧損的銀行和投資公司承擔債務,並制定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然而這些經濟政策在短期內不能馬上奏效,引發民眾的強烈不滿,因為民眾不願意政府花納稅人的錢去挽救因市場經濟運作而破產的銀行和投資投資公司。民眾不滿情緒反過來又增加了經濟政策實施的難度,使得美國政府目前陷入債務泥潭,短期內難以自拔。

政府超量發行貨幣 藉通脹稀釋國債

那麼中國政府現在採用宏觀經濟調控的政策,進行國家干預經濟,最終能否解決通脹和債務危機?

和美國,冰島等國不同,中國政府目前的通貨膨脹和債務危機,不是市場經濟產生的,而是中國政府實施的經濟政策導致的,是中國政府一直干預經濟的結果。中國目前的物價全面飛漲,直接原因是由於中國政府超量印發貨幣。

中國政府為了保證GDP持續高速發展,採用投資型經濟政策使得中國政府的負債急劇攀升。據外界統計,從2009年到2013年,中國地方政府直接貸款預計在2013年將達20萬億元,央企和地方政府融資貸款將達20萬億人民幣,銀行壞賬將達10萬億人民幣,財政赤字將達10萬億人民幣,危機救助計畫將達10萬億人民幣,總共將達到70萬億人民幣的債務。另外還包括大量的隱性債務,如社會保障性的資金拖欠,地方政府的巨大的工程款的拖欠,國有的、半國有的商業銀行的壞賬等等,都構成了政府的隱性債務。

面對如此龐大的債務,中國政府當務之急的解決方法就是透過超量印發人民幣,使人民幣貶值的方式稀釋政府的債務。

人民幣貶值的後果由人民買單

從2008年底的4萬億投資,銀行公布地方政府的銀行債務14.4萬億人民幣,以及中國政府目前持有3.04萬億美元所印發的對沖人民幣22.5萬億人民幣來看,僅此3項,中國政府在最近2年超量印發的人民幣就超過40.9萬億人民幣。經濟規律告訴我們,當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要時,就會引發貨幣貶值,商品物價上漲。即政府在負債的情況下先超量印發貨幣來引起通貨膨脹,人為的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從而政府現有的銀行債務因貨幣貶值而得到「稀釋」,變相的削減債務,把債務轉移給民眾。

打個簡單的比分,中國政府欠了銀行10萬元,10萬元在借款時可以買一棟房子;這時政府引發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原來的房子在通脹後變成了15萬元一套,而中國政府還款只需還原來的10萬,而銀行拿到這10萬和原來借出的10萬價值已經不相等了,因為貨幣發生了貶值,貶值帶來5萬元損失,就成了銀行自己的損失。這樣一來中國政府的債務無形中就被稀釋了。而銀行又屬於中國政府,中國政府會用中國民眾的納稅對銀行進行持續投入,因此,中國銀行不會因為損失而破產;而整個通脹過程引發的整個國家物價上漲和貨幣貶值,中國民眾手中同樣100元貨幣可以買到的商品原來越少,生活壓力開始增加,那麼最後的結果是這5萬元的損失其實最後是由民眾承擔。

總的來說,中國政府透過印發鈔票,引起通脹導而致貨幣貶值的方式緩解債務問題,再通過政府持有的銀行,變相的轉嫁給了中國民眾。中國民眾在國內無法瞭解整個流通領域的全過程,只能感受到生活成本和負擔越來越大,手中的錢越來越不值錢。

中國「利益集團」當道 通脹問題無解

那麼中國政府為何要持續推行這種「國進民退」的經濟政策呢?究其深層次原因,是因為中國目前財富和資源集中掌握在少數利益集團手中。

據2006年世界銀行報告稱,中國0.4%的人口掌握70%的財富,中國的財富集中度世界第一,是世界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這些利益集團也是中國政府現行政策的制定者,他們一方面希望中國經濟持續的高速發展,以此獲取中國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大部分社會財富,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通脹和負債,平攤到中國民眾個人頭上。而當這兩方面發生衝突時,利益集團又會在中間進行折中和平衡,目的是使得這種「國進民退」的發展模式持續下去,以獲取更大的利益。這也是中國通脹問題始終不能解決的根本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