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決定將國民黨及政府機構遷移臺灣,自此,臺灣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蔣介石作出這一決定,有一個逐漸醞釀並成熟的過程。
蔣介石與臺灣的因緣:蔣介石此次臺灣之行,除了對臺灣民眾的熱烈歡迎印象深刻之外,突出地感到:一、臺灣的日本風習很深,可見日本人「經營久遠之心計」,但這均已成過去;二、臺灣尚無中共細胞,可算一片「亁淨土」,應該珍重建設,使之成為「全國模範省」。
內戰失利,欲選擇「單純環境」重振旗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臺灣作為反共堡壘,不可沒有經濟準備。1948年11月底,蔣介石製訂下月《大事預定表》,第15條即為「中央存款」之處理。接下來分批將財物運往臺灣。有人估計,國民黨運臺金、銀、外匯總數約值黃金800萬兩。
「三年生聚,三年教訓」 老蔣欲效法同鄉勾踐:這時候,蔣介石不能不更多地考慮遷臺與建設臺灣問題。年初,他規劃全年大事,預定7月完成臺灣的防務與準備。這一份計畫表明,蔣介石的工作重點已經轉向臺灣了。
西南夢碎,大陸再無可守之地:蔣因此想到自殺,他稱之為「殉國」,但轉念一想,覺得尚非「絕望」之時,大陸尚有殘破之西南,臺灣和澎湖仍然完整,只要此身尚在,「黨國」可以由此身再造。這樣一想,他就決定不「殉國」了。
蔣介石與臺灣的因緣
1894年,清政府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失敗。次年訂立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年,蔣介石9歲。1918年8月18日,蔣介石自香港赴上海,船經基隆,想起昔日清政府割臺的歷史,感慨不已。他雖想上岸遊覽,但臺灣已是日本屬地,自然不能如願。所見所聞,無非日人日語,更加感嘆。
蔣介石踏上臺灣土地,時在抗戰勝利,中國收回臺灣之後。1946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一週年。國共兩黨正處於艱難的戰後談判中。21日上午,蔣介石匆匆忙忙地接見周恩來、張君勱、胡政之等人,下午即與宋美齡飛抵臺北,乘車直駛草山溫泉。22日,在圓山忠烈祠祭祀革命先烈及抗戰死難軍民。23日,飛臺中,經霧峰、草屯子、埔裡等地,抵達日月潭,沿途受到臺灣民眾熱烈歡迎,蔣介石也覺得能在抗戰勝利後見到「台胞」,感到高興和安慰。他和宋美齡住宿涵碧樓。湖水之綠、山色之秀,都使蔣嘆為「佳絕」,是平生理想的風景勝地。25日,適逢臺灣光復一週年紀念,臺灣各界在臺北舉行紀念光復及歡迎蔣氏夫婦大會。自中山橋至中山堂廣場,十餘里長的馬路兩側排滿了「狂呼歡躍」的人群,使蔣內心受到巨大衝擊,自覺40年革命奮鬥,8年與日惡戰,終於得到報償。會上,蔣介石宣稱:「中央愛護臺灣,遠勝於全國其他任何一省」,號召臺灣人民「今後更應刻苦努力,團結合作,擴展先烈愛國革命的精神與毅力,同心一德的來建設新臺灣,建設三民主義的新中國」。詞畢,臺灣省參議會議長黃朝琴代表全省同胞宣讀致敬詞,向蔣及宋美齡分別贈送「功昭寰宇」和「德溥蓬萊」的錦旗。10月27日,蔣、宋飛返上海。
蔣介石此次臺灣之行,除了對臺灣民眾的熱烈歡迎印象深刻之外,突出地感到:一、臺灣的日本風習很深,可見日本人「經營久遠之心計」,但這均已成過去;二、臺灣尚無中共細胞,可算一片「亁淨土」,應該珍重建設,使之成為「全國模範省」。
1947年2月底,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3月5日,蔣介石派陸軍第21師赴臺鎮懾,指示其師長:「寬大為懷,整飭軍紀,收攬人心。」6日,指示陳儀「政治上可以退讓,儘可能採納民意」。7日,確定以「懷柔」為總的處理原則。3月17日,蔣介石派國防部長白崇禧赴臺宣撫,同時在對臺灣民眾的廣播演講詞中宣稱:將在「確保國家立場及採納台胞真正民意之下謀合理解決」。他宣布恢復地方政治常態辦法六條:第一,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改為省政府,省府委員及廳、處、局長人選盡量容納地方人士參加。第二,臺灣省各縣市長提前民選。第三,縣市長選舉前由省政府委員會依法任用,並盡量登用本省人士。第四,政府或事業機關中同一職務或官階者,無論本省或外省人員,待遇一律平等。第五,民營工業之公營範圍盡量縮小。第六,採納地方意見,修正或廢止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現行的政治經濟政策。蔣介石同時宣布,參與此次事變的有關人員「除共黨煽惑暴動者外」,一律從寬免究。5月,蔣介石任命外交家、文官魏道明為首任臺灣省主席,繼續貫徹其「懷柔」政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臺灣社會逐漸安定。蔣介石遷臺後,為了化解「二二八」事件在臺灣人民記憶中留下的傷痕,專門於1950年1月28日約見黃朝琴等人,要他們對臺灣本地人民「寬容謙愛,消弭芥蒂」。此是後話。
內戰失利,欲選擇「單純環境」重振旗鼓
進入1948年,蔣介石的目光更多地轉向臺灣。
1月3日,新年伊始,蔣就召見臺灣省主席魏道明,商討臺灣的經濟與財政問題。3月8日,蔣下令將臺灣的保安旅改為警備旅。6月14日,蔣介石思考與中共作戰的形勢,認為抗戰時期,以中國的西北與西南作為根據地,而現在是「剿匪」與「國際戰爭」時代,核心堡壘應該是「江、浙、閩、臺」。他在日記中表示,應該為此制訂一項整個的統盤計畫,「有以急圖之」。蔣介石這一天日記表明,他在東北、華北、華中連遭軍事失敗之後,不得不將反共根據地建立於東南沿海了。11月24日,他與蔣經國談時局,深感黨、政、軍幹部自私、無能、散漫、腐敗,已不可救藥,如欲復興民族,重振旗鼓,必須舍棄現有基礎,「縮小范圍」,另外選擇一個「單純環境」,進行根本改造,另起爐灶。蔣介石與蔣經國的這次談話表明,他對當時國民黨的組織、政權、軍隊都已完全失望,所謂「縮小范圍」、「單純環境」云云,顯然指的就是臺灣。
在此期間,蔣介石開始悄悄地向臺灣轉移實力。11月24日,蔣介石將原駐湖南衡陽的葛先才部調駐臺灣。12月9日,決定修建金門、馬祖要塞。這一切,都是為了加強臺灣的軍事實力。
同時,蔣介石也在考慮更動臺灣的黨政人選。12月25日,蔣介石考慮調翁文灝為臺灣省主席,以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委。但兩人都是文職官員,似乎不很理想。所以沒過幾天,蔣又決定以正在臺灣養病的陳誠作為臺灣省主席。12月29日,蔣介石托魏道明向陳誠轉達這一決定,要陳盡速準備。30日,蔣邀請黃埔軍校畢業生聚餐,徵求意見,使蔣想不到的是,第一期的關麟征、胡宗南等都反對此議。蔣很感傷,覺得到了這種時候,自己的這些嫡系子弟還只考慮個人恩怨,絕無悔悟團結之心。黃埔不幸至此,「誠死無葬身之地」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臺灣作為反共堡壘,不可沒有經濟準備。1948年11月底,蔣介石製訂下月《大事預定表》,第15條即為「中央存款」之處理。接下來分批將財物運往臺灣。有人估計,國民黨運臺金、銀、外匯總數約值黃金800萬兩。
多年來,吳稚暉一直是蔣介石的堅定支持者,也是蔣的智囊。12月10日,蔣給吳寫了封信,建議他到臺灣休養。次年5月7日,又派蔣經國訪問在上海的北洋外交元老顏惠慶,動員他遷臺,表示將為他準備機票與在臺住房。不料顏不僅毫不動心,卻反過來為中共宣傳,勸蔣經國不必懼共、反共。蔣介石得知後,覺得中共「迷惑人心」,技術真是高明之至!
「三年生聚,三年教訓」:老蔣欲效法同鄉勾踐
自1948年9月12日起,林彪指揮下的東北野戰軍連續向遼寧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的國民黨軍發動進攻,歷時52天,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遼瀋戰役於11月2日結束,東北野戰軍一反常態,立即揮師入關,將守衛華北的傅作義各部分別包圍於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一切徵象都表明,大局已定,大陸的迅速易手已經確定無疑。12月24日,桂系大將白崇禧自漢口致電在南京的張群和張治中,要他們轉告蔣介石,人心、士氣、物力,均已不能再戰,要求與中共停戰言和。30日,白崇禧再發一電,聲稱「時間迫促,稍縱即逝」,要求蔣「趁早英斷」。同日,河南省主席張軫通電,懇請蔣「下野」。
內外交迫,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發表「引退」文告,宣布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這時候,蔣介石不能不更多地考慮遷臺與建設臺灣問題。年初,他規劃全年大事,預定7月完成臺灣的防務與準備。這一份計畫表明,蔣介石的工作重點已經轉向臺灣了。
陳誠是蔣介石多年親手培養的愛將。1月3日,蔣介石致電陳誠,詢問他為何仍不就臺灣省主席之職,電稱:「若再延滯,則夜長夢多,全盤計畫,完全失敗。」5日,陳誠僅攜帶一名隨員就職。就職後,陳誠決定繼承白崇禧1947年奉命宣慰臺灣時的政策,同時以「人民至上,民生第一」為號召,首先推行「三七五」減租,使佃農生活得到改善,農業生產得到增加。同年12月21日,蔣介石考慮到對美聯絡需要,再以吳國楨換下陳誠。
在蔣介石的計畫中,不僅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臺,而且政府機構也要遷臺。3月18日,他開始研究政府機構的遷臺手續,並且在日記中寫下了「三年生聚,三年教訓之方法」等字,說明他已在考慮如何效法同鄉的老祖宗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4月8日,他預定本星期工作課目,第9條為臺灣與廣東幣制改革之準備。第10條為臺灣設立政府之方式。5月7日,他在日記中表示,極想將臺灣建設為「三民主義實現之省區」。但6天之後,他又將範圍略為擴大,決定以臺灣和浙江定海(舟山島)作為「著手開始之點」。18日,蔣介石著手研究臺灣未來的財政與軍費預算,希望能夠制訂出一份包括具體方案在內的三年計畫。
5月25日,蔣介石由馬公飛抵臺灣高雄。此時,李宗仁是代總統,蔣介石在行政上已無職務,但仍以國民黨總裁的名義控制和指揮一切。6月4日,蔣考慮建立東南軍政督理委員會或監理團,自任主任,同時考慮以陳誠為閩臺綏靖主任,由蔣自己代理,並且致電胡適,勸胡就任「外交部長」。原空軍總司令周至柔致函蔣經國,對「總裁」越權指揮空軍幹部有所不滿,蔣介石見函後表示:自己是「革命領袖」,其地位與「總統」名義的存在無關,沒有「總統」名義,可以擺脫法律限制,對「革命軍隊」擁有「絕對無上之權力」,就更應起而積極負責,監理臺灣軍政,決不從此消極,任其所為,使革命「斷種」。12日,他更進一步強烈表示,決不放棄革命領袖的責任與權力,無論對軍隊,對政府,一定盡監督與指導之責,任何人不得違抗。
《開羅宣言》早已明確承認,臺灣將在對日戰爭勝利後歸還中國。但是,由於中共在大陸巨大而迅速的軍事勝利,美國部分政客擔心臺灣不保,將墮入俄國勢力範圍,使南太平洋的海島防線發生缺口,因此力謀直接出面管理臺灣。英國則在背後慫恿,以圖加強它在香港的統治聲勢。6月15日,蔣介石在高雄接到宋美齡發自美國的兩封信,擔心美國有可能強佔臺灣,承認中共。這使蔣介石突然緊張起來。17日,他與王世傑商談臺灣地位及對美態度,當日未有決定。18日,他決定對美應有堅決表示:「余必死守臺灣,確保領土,盡我國民天職,決不能交還盟國。」20日,蔣介石得到駐日本東京代表團電陳,盟軍總部擬將臺灣交盟軍總部或聯合國暫管。蔣立即電示代表團團長朱世明,命他與麥克阿瑟詳談,說明此議「絕對無法接受」,既「違反中國國民心理」,也與「中正本人自開羅會議爭回臺、澎之一貫努力與立場,根本相反」。
臺灣光復後,在陳儀主持下一直獨自發行台幣。1948年11月,大陸通貨膨脹,臺灣受到影響,金融波動,物價騰貴。次年6月15日,陳誠主持的臺灣省政府在原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協助下,宣布發行新台幣,總額兩億元。新台幣5元折合美元1元,舊幣4萬元折合新台幣1元。由於當年6月2日,蔣介石即決定撥付5000萬美元作為幣制改革基金,有充足的發行準備,因此效果良好,使軍民生活安定,並為日後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7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設置總裁辦公室。下設設計委員會,由蔣任主席,委員有王世傑、俞大維、張道藩、俞鴻鈞、吳國楨、雷震等。其下再設黨務、政治、經濟財政、軍事、外交、文化宣傳等六組。蔣經國任黨務組副組長,且另外參加政治、軍事兩組。蔣介石對該辦公室的成立極為重視,後來曾將它與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臺灣幣制改革並列為「從頭做起之初基」。
西南夢碎,大陸再無可守之地
儘管蔣介石將臺灣作為第一防務據點,但是,他仍然想盡力保有大陸的西南地區。5月14日,他確定大陸基地以重慶為主。6月3日,李宗仁在廣州召開會議,決定以廣州為政府所在地,但為加強戰時體制,發揮戰時功能,在重慶設立辦事處,分地辦公。6月11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推薦12人組成非常委員會,蔣介石、李宗仁分任正副主席。蔣決定於7月初赴廣州成立非常委員會並巡視重慶等地。
10月12日,李宗仁的廣州政府宣布遷往重慶辦公。26日,李宗仁向剛剛到達重慶的中央非常委員會秘書長洪蘭友表示,當前諸多問題均難以決定,四川人事糾紛,地方問題棘手,希望蔣早日來渝,商量解決辦法。27日,李宗仁約洪晤談,再次表示大局艱危至此,難以肆應,望總裁早日蒞渝。29日,白崇禧也自重慶電蔣,要蔣來渝主持大計。11月2日,蔣電覆白崇禧表示,目前須部署保衛臺灣各種事務,當可於月中到渝。4日,白約蔣的親信吳忠信面談,聲言情勢已達最嚴重階段,希望蔣早日來渝領導,並親筆寫了一封信,請吳專程赴臺敦請。白甚至表示,他個人主張李宗仁仍為「代總統」,請蔣復出為「總統」。這時,李宗仁已經感受到了這種氣氛,不願列名於「勸進」之列,便於此前一天以「出巡」為名,飛往昆明,會見雲南實力派首領盧漢。盧漢建議,聯名向蔣介石發電,建議將政府遷到昆明,待蔣到後,將他扣起來,「一塊一塊割掉他,以泄心頭之憤」。李宗仁發覺盧漢不穩,擔心盧可能也會將自己扣起來,向中共「獻禮」,便匆匆離開昆明。
這段時期,陳立夫、閻錫山等函電交馳,紛紛表示「中樞幾成無政府狀態,上下惶惑,不可終日」。11日,蔣介石徵詢吳稚暉的意見,吳贊成蔣赴渝,但提出萬不可讓李宗仁脫卸政治責任。對吳的策劃,蔣介石非常贊同。11日,蔣決定「順從眾意」,飛渝以盡人事,以「無名義」負責主導,日記云:「明知其不可為,而在我不能不為也。」
11月14日,蔣介石飛抵重慶。18日召集黨政幹部會商時局,蔣心知與桂系已無法合作,但仍致電白崇禧,囑其陪同李宗仁返渝。但李在此前一天已致電閻錫山,聲稱胃病復發,須在南寧休息三數日。20日,李宗仁委託白崇禧到重慶向蔣報告,李已於今日上午飛往香港,同時又托李品仙攜函致蔣,聲稱十二指腸有流血現象,須轉美檢驗,必要時手術治療。蔣認為李宗仁此舉屬於「臨危棄職」,飛往英屬香港是喪失「國格」的行為。21日,蔣約見白崇禧,表示決不於此時「復行視事」,同時派居正、朱家驊等人代表國民黨中央,攜蔣的親筆函赴港,探望李宗仁病況,勸李返回重慶。
蔣介石原以為中共部隊會從陝南進攻川北,因此在當地佈置重兵。但他沒有想到,毛澤東卻命令劉伯承和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採取「大迂迴之動作」,首先進攻貴州和四川東南部。11月15日,佔領貴陽。次日,佔領川東門戶彭水,宋希濂所部10萬人迅速潰敗,二野從南面、東面兩個方向進逼重慶。蔣介石不得不急調第15兵團羅廣文兵團到長江南岸的綦江佈防,同時命胡宗南部撤守川北,千里轉移,將兵力集結於成都地區,又命胡部第一、第三兩軍火速來渝,並希望胡親來指揮,與中共進行重慶會戰。27日,二野佔領綦江,羅廣文棄軍逃跑。
重慶岌岌可危,蔣介石曾多次想到自殺。11月28日,他在林園的蓮亭寫下一段感想:
黨與國由總理一手創造,由中正一手完成,余愛此黨此國,甚於愛子,豈僅視如至寶而已。時至今日,由余養育完成之黨國,而由余毀滅之,此境此情,將何以堪!
如果黨國果真絕望,則尚有此殘軀立足之餘地,其將有何面目見世乎!
蔣因此想到自殺,他稱之為「殉國」,但轉念一想,覺得尚非「絕望」之時,大陸尚有殘破之西南,臺灣和澎湖仍然完整,只要此身尚在,「黨國」可以由此身再造。這樣一想,他就決定不「殉國」了。11月29日,閻錫山率行政院匆忙遷至成都辦公。同日,二野部隊逼近重慶,蔣決定在機場住宿。午夜,蔣趕赴機場,途中堵塞不堪,蔣急不可耐,下車步行,等汽車趕來後再乘車繼續前進。當夜,蔣就住在中美號飛機上。30日晨飛往成都。
在成都,蔣介石臨時住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2月1日,閻錫山見蔣,商談政府駐地及疏散方案。胡宗南也於同日見蔣,述說汽油困難,運兵遲緩。蔣介石則鼓勵他進駐遂寧,防守內江。蔣介石計畫,必要時撤退到西昌。
當時,西南地區國民黨尚存兵力五十餘師,胡宗南部有40萬人。這點兵力當然抵擋不住解放軍的龐大兵力。但是,對於「遷臺」問題,蔣介石周圍也有許多人主張「慎重」,有人擔心,美國可能武力佔領臺灣。蔣介石認為,英美決不敢有異議,日記稱:「如其果用武力干涉,或來侵臺,則余必以武力抵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7日,蔣任命顧祝同為西南軍政長官,胡宗南為副長官兼參謀長,賀國光為西昌警備總司令,企圖固守西南。但是,他也斷定西昌不能久守,於7日決定將政府機構遷臺,在西昌設大本營,在成都設防衛司令部。同日,蔣介石接見閻錫山,要求他於一日之內完成遷臺準備,當晚即由成都飛臺。
四川地方實力派頭領劉文輝、鄧錫侯長期和蔣有矛盾,和國民黨內的反蔣派李濟深、馮玉祥有聯繫。這時,正在籌劃起義事,準備脫離國民黨陣營。7日,蔣介石派張群到昆明,安撫雲南省主席盧漢,要求將政府遷到昆明。同日,蔣介石召劉文輝、鄧錫侯談話,二人託詞不來,隨即從成都出走。9日,劉、鄧與雲南的盧漢相繼通電起義。盧漢在扣留張群等人後,又致電劉文輝,要劉會同四川將領,扣留蔣介石。在此情況下,胡宗南等紛紛勸蔣迅速回臺。下午2時,蔣介石偕蔣經國等步出陸軍軍官學校,在鳳凰山機場登機,返回臺北。
胡宗南是蔣介石最信賴的學生,也是他多年精心培植的將領。蔣相信他可以撐持殘局,在西南地區「建立起堅強不拔的基礎,作為我們大陸反攻的根據地」。不料胡宗南卻於12月22日隻身飛往海南島。28日,胡宗南在蔣介石的催迫下飛返西昌,部署作戰。1950年1月25日,蔣介石派蔣經國飛赴西昌,勉勵胡宗南死守當地,並告訴胡:「如臺灣失陷,我必死於臺灣,以盡我職責。」3月27日,第二野戰軍攻佔西昌,胡宗南再次飛往海南島逃身。4月13日,西昌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全部被殲。
至此,蔣介石西南夢碎,在大陸再無可守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