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跟隨孔子學習儒學、周遊列國,同時也經營買賣。在孔子的教育下,子貢的經商方式逐漸受到儒家的影響。他「言必信,行必果」,在經商中得到良好信譽,獲得了「億則屢中,家累千金」的商業成果。
商人,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總是把利益擺在第一位,不顧人情禮義。過去有句俗話說「十商九姦」,更是直接表明商人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的形象。黑心商人為了賺取暴利為非作歹已不是新鮮事,尤其最近爆發的塑化劑風波,更是重挫臺灣商業形象。
難道商人真的除了賺錢之外就一無是處?「富而有德」只是一句空話嗎?最近,商業界流行一種「儒商」的說法,意指以儒家思想經商的人,可說是相當理想的商業模式。而這種精神,則是距今二千多年的春秋時代留下來的!
學習仁義 富而有德
「士、農、工、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和商的排名大有差距,儒者精神乃是求禮義道德,商人則是求得利益,在觀念上看似幾乎相反的。
然而春秋時代,有位名為端木賜的富商,把儒和商結合起來,以儒家思想來營商。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子貢」。
子貢出身貴族世家,乃是商朝後裔。《論語》記載:「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家累千金。」子貢二十五歲時,在衛國與孔子結識,折服於孔子的道德與學問,從此跟隨孔子習儒學、游列國,同時也經營買賣。他的學習力強,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經商也相當成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商。
子貢的性格豁達、直率,並且樂善好施,跟從孔子學習真正的「仁義」,雖然家累千金,仍能「富而不驕」、「富而好禮」、「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西漢論證散文集《鹽鐵論.貧富》記載:「子貢以著積顯於諸侯,陶朱公以貨殖尊於當世。富者交焉,貧者贍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子貢和陶朱公都是春秋時著名的商人,他們因富有而名揚於世,不但交往富者,也幫助和撫恤貧者。所以上自君王,下至平民都讚頌他們的仁德。
(Getty Images)
經商方式受儒家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民間的工、商業開始興起,子貢在此時勢中,往來交易,獲利無數。《論語.先進》記載:「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說子貢能經商致富,並準確判斷市場情勢。
在孔子的教育下,子貢的經商方式逐漸受到儒家的影響,同時因為他認真向學,成了孔子相當看重的學生。《論語》中所記載孔子與弟子們的答問中,子貢的對話最多。
孔子也教導過子貢經商的道理。《論語.子罕》寫道:「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認為,有美玉不應該藏起來,而應該等個好價錢賣出去;又可延伸為良貨與人才都不該私藏隱蔽,而是托付以真正識貨的人。這便是成語「待價而沽」的由來。因此,子貢懂得隨時令變化和市場供需狀況的不同來獲取利潤,對於經商極有幫助。
商業往來講究仁義禮智信
《論語.顏回》寫道:「子貢向孔子問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答:‘去兵。’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認為,不論是強大的軍隊或是豐饒的經濟,都比不上人民的「信」。人民對國君的信任乃是立國之本、個人的誠信則是立於社會的基礎,無論如何都不可舍棄。孔子的話,子貢謹記在心。
孔子認為「利者,義之合也」,利益不單是自身獲取,而是必須連結社會群體,因此必須在「義」的前提下獲取。子貢以儒家思想經商,堅持「仁、義、禮、智、信」,商業往來中講究仁愛、仁義、誠信。他曾在《論語.公冶長》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顯示他將心比心、互相尊重、平等相處的想法。
子貢經商以誠信為本,時常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子貢認為「信」乃立足之本,因此他「言必信,行必果」,使他在經商中得到良好信譽,也獲得了「億則屢中,家累千金」的商業成果。
從歷史的角度看,重視仁、義、禮、信的經商方式是成功的,不但可得「利」、更可獲得善「名」。或許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如此溫吞的經營模式無法獲得大利。但是,若以長久的眼光看來,「儒商精神」的經營方式,才能創造永恆的商機;能將此精神世代傳承,更可獲得真正的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