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唐採薇圖
三、恥食周粟,用生命守節
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百姓安定。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靈柩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旁邊的士兵要殺他們。可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道義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後來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採薇菜(一種野菜)吃。在採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採這裡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裡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伯夷和叔齊以商遺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陽山下採薇而食。有一天,二人碰到一個老丈,老丈笑道:「你們二位以不食周粟標榜自己對前朝的忠心,但是你們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道理嗎?你們雖說不食周粟,但是你們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嗎?」二人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決意不吃,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
四、後人的評價
1、用文字的形式記載伯夷、叔齊。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韓非子、莊子、屈原、司馬遷、韓愈等等,對伯夷、叔齊都有著述。現簡述如下。
孔子在《論語》中曾先後多次讚頌伯夷、叔齊,評價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並評價夷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評價夷齊為「聖之清者」。管子曰:「故伯夷、叔齊非於死之日而後有名也,其前行多備矣」。韓非子曰:「聖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把《伯夷列傳》作為人物列傳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寫過一篇《伯夷頌》,讚頌伯夷、叔齊。
2、用詩詞的形式謳歌伯夷、叔齊。夷齊的讓國精神和恥食周粟的高尚氣節,使各代詩人深受感動。他們題詩作賦,詠頌伯夷、叔齊。見於文字記載的,詠頌伯夷、叔齊的詩多達近百首。著名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劉伯溫、顧炎武等都有傳世佳作讚美夷齊。
伯夷、叔齊的事跡,不僅在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也影響到周邊國家。清代,朝鮮使者柳夢寅寫過一首《夷齊廟》,「首陽蒼翠郁嵯峨,灤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聞孤竹廟,邦人能唱採薇歌。一時賢士知俱出,萬古高名問孰多。此地清風吹不盡,荒臺只是舊山河。」「邦人能唱採薇歌」,說明當時朝鮮人對伯夷、叔齊是相當崇拜的。
3、用美術、書法等藝術形式描繪伯夷、叔齊。南宋著名畫家李唐以伯夷、叔齊恥食周粟,採薇而食,最後餓死首陽山為題材,畫了一幅《採薇圖》(見插圖)。此畫系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採薇圖》刻劃的是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精神。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堅定沉著;叔齊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憔悴,身體清瘦。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飢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圖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森森然正氣溢於毫端。這幅畫的創作年代,正是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一些朝廷官員喪失民族氣節,主張投降。李唐則以這幅畫的形式弘揚高尚氣節,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採薇圖》傳世於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晚清入宮,至今已近千年。繪畫大師徐悲鴻稱讚《採薇圖》「為繪畫史上的極峰。」《採薇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華夏文明的驕傲,同時又是炎黃子孫高尚氣節的展現,同時也可以說是孤竹文化的延續。
當然古往今來還有以廟的形式來紀念伯夷和叔齊。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引用了。
五、後世行仁守節的實踐
伯夷和叔齊的持仁守節之行,已經成為一種「孤竹文化」。他們的品行和操守不但讓人們用文字來紀念更是用行動來表達。所以伯夷和叔齊的言行已成為儒家文人的忠貞樣本。
春秋時期的楚國大夫屈原在《九章•橘頌》中把夷齊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榜樣,「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所以後來屈原看到楚國破敗,自己寧肯自沉於汨羅江,也不願意屈節,也是深受他們二位先賢的影響。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間,曾寫過一首《和夷齊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為吾是非矣。異域長絕兮,不復歸矣。風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統帥勸降時說,「國己亡矣,殺身以尚,誰復書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周粟。人臣自盡其心,凱問書與不書?」並詠詩抒懷:「餓死真吾事,夢中行採薇。」
明末清初的著名大學者劉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進杭州後便絕食,二十天後死亡;他的門生,另一位著名大學者黃宗羲投身於武裝抗清行列,失敗後回余姚家鄉事母著述;又一位著名大學者顧炎武比黃宗羲更進一步,武裝抗清失敗後還走遍全國許多地方圖謀復明,最後終老陝西。
清朝的滅亡後,社會震盪,世事忙亂。1927年6月1日,大學者王國維先生在頤和園投水而死,才讓全國的有心人肅然深思。王國維先生的死因眾說紛紜,我們且不管它,只知道這位漢族文化大儒拖著清代的一條辮子,自盡在清代的皇家園林裡,遺囑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待續)
點擊與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