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皮、爛菜葉、吃剩的飯菜和油湯,這些「餐廚垃圾」又髒又臭、又黏又油,如果不及時倒掉,用不了一下午的時間就發出惡臭,滋生蠅蟲,幾乎每個家庭都被它們煩擾著。不過,幾名北京四中的高一學生找到了一種對付垃圾的妙招。「一個水桶加上一瓶EM菌液,就能把餐廚垃圾變成有機肥料,整個過程絕對沒臭味兒。」組長王喬伊自信地對記者說,她已在家做了半年試驗,非常成功,目前正在試圖為學校的食堂設計一批裝置,使食堂的餐廚垃圾就地變廢為寶。
環保衛士
昨天下午,記者帶著好奇心來到王喬伊家,她的「小發明」就放在廚房裡。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水桶,用保鮮膜密封著,掀開保鮮膜便見到水桶裡裝著一堆長著白毛的垃圾,但聞不到絲毫臭味兒。「這是我3天前放進去的,垃圾上灑了EM菌液,就是一些有益微生物,它們正在消化垃圾,再過幾天就能產生有機肥料了。」王喬伊梳著娃娃頭,戴著一副黑邊眼鏡,給文靜的外表上增添了幾分嚴謹。
王喬伊學習成績優異,可是在父母眼裡,「環保小衛士」的稱號更適合她。「她出門隨身帶餐具,絕不用一次性筷子。在家裡,她處處節約用水,洗菜、洗衣服的水都要留下來拖地或沖廁所,就連洗澡時腳下也要放個大盆接水。每次去公共場所看完演出,她都要留下來撿飲料瓶、塑料袋等垃圾,一撿就是一個多小時。」王喬伊的媽媽自豪而又有些心疼地說。
餐廚垃圾變肥料 我能嗎?
2007年,王喬伊隨父母到日本旅行,她目睹了日本人對垃圾的高效利用,感觸很深,從此便對垃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去年暑假,她在上海世博會臺北館看到了從1996年就開始實行的「垃圾不落地」行動,就是將垃圾就地堆肥而不是送到垃圾場。作為北京市民,王喬伊急切地想為北京的垃圾處理貢獻些力量。「北京每天產生1.84萬噸的垃圾,其中廚余垃圾佔到了三四成。對於家庭或食堂等餐廚垃圾集中且不需太多分類的地方,如果能把垃圾就地變成肥料那該多好呀。人們不必再忍受惡臭,還能省下垃圾運輸費用,產生的肥料還可以為花草和農作物提供營養,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兒。」
菌液「消化」垃圾成功了
去年9月,王喬伊進入北京四中學習,她和幾位同學組成了餐廚垃圾處理環保小組,作為負責人的王喬伊負責先期探索餐廚垃圾治理方案。為此,王喬伊想盡了辦法。去年寒假,王喬伊前往美國崇德中學進行交流時發現,這所學校已有成熟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即加入木屑等吸水材料後,再加熱分解垃圾,可是,這對設備、溫度控制的要求很高,作為學生很難操作。回國後,王喬伊又查閱了大量資料,最終決定使用環保無污染的微生物分解法,即用EM菌液消化垃圾。
EM技術是將多種有益微生物通過獨特的發酵技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其中各微生物在增殖過程中互生共長,形成一個功能強大的整體,發揮有益分解、抗氧化等作用。在垃圾上噴灑EM菌液,可以加速垃圾的發酵分解,抑制腐敗細菌的生長,減少臭氣排放量。
瞭解了EM消化垃圾的原理後,王喬伊開始在家做試驗:多少垃圾需要多少EM菌液、需要多長時間發酵、需要怎樣的溫度和濕度、整個過程會不會產生毒害氣體或液體。遇到困難時,王喬伊不僅向學校老師請教,還通過網路找到了一些環保、能源公司,通過郵件向公司技術人員尋求答案,最終獲得了很多支持。
現在,王喬伊和同學們已經為學校食堂設計出了餐廚垃圾處理器的圖紙。「今年暑假,我們要去幾家專業公司參觀學習,爭取做出處理器的樣品。我們還要把肥料送到有關部門檢驗,看看能否達到有機肥料標準。如果達標了,我們就可以把肥料賣到附近的公園或郊區的有機農場,所得的收益可以繼續支持我們做環保工作。」雖然要做的事兒還很多,可是,王喬伊和同學們都充滿了激情,因為他們已經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