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向高山,讓屍骸填滿溝壑;走向大海,讓浮屍飄滿洋麵……」在近現代世界軍旅歌曲中,其他國度哪裡能找出日本「皇軍」這樣句句見屍、字字帶血的軍歌?20世紀初大批中國青年東渡留學時,許多人極為驚愕的是當地最流行的一曲軍歌名字竟是《祈戰死》!「讓我們到靖國神社再會吧」這句話,常是日軍官兵戰時的口頭禪。西方各國軍隊若處彈盡糧絕之際多會降服,以頑強稱著的德軍精銳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最後也有9萬人投降。當年日軍作戰卻往往頑抗至最後一人,重傷兵絕大多數也自殺不降。
不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會是鐵板一塊,仔細研究近代日本戰爭史,也可發現日軍不同部隊、不同地域兵員的軍風和精神面貌也有區別。以日軍基本戰鬥單位──「師團」(近年國內有些書譯為「師」)而論,熟悉其內情的人可從序列番號中大致分辨其戰鬥力的水平。從日軍將哪些番號的部隊投入中國或其他戰場,也可大致看出東京統帥部的戰略重點。
日軍師團按建立時間可分五個檔次,自明治維新起日本大力學習西方,對體現民主人權的事物多不屑一顧,對軍國主義的貨色卻是如蠅逐臭。在建軍方面,普魯士模式成為日軍的楷模,師團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1888年,日本陸軍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鎮臺改稱師團,序號從第1至第6,1891年為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師團編製採取兩旅團、四步兵聯隊(相當於團)再加炮兵、輜重和騎兵聯隊,平時兵額1萬人,戰時足額則超過2萬人。「日清戰爭」(中國稱甲午戰爭)前成立的七個老牌師團,後來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為第一等部隊,裝備優先保障。
從甲午戰爭起至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成立了第7至第18師團。佔領朝鮮後為彈壓當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師團。序號從7至20的師團,被日軍視為二等師團。「大正裁軍」時這類師團解散了四個,剩下10個同原有的一等師團共十七個,是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戰前日本財力有限不能多養兵,卻要多訓練兵員,為此陸軍服役期僅兩年,復員官兵稱「在鄉軍人」編為預備役。各師團管區預備役人員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訓練一個月,並有庫存裝備,臨戰可迅速組成一個新師團。1937年侵華戰爭開始,日軍的多數常備師團便立即由一變二(此外還恢復了裁撤的4個二等師團),至1938年陸軍師團數發展為三十四個。這些新建的序號100之後的師團稱「特設師團」,如第101師團、第114師團便是分別由第1師團、第14師團的預備役人員組建。在日軍建制中,這類部隊屬第三等師團。
隨著侵華戰爭擴大,從1938年至1941年間日軍主要採取從常備師團中抽一個精銳聯隊為基幹再徵集補充兵的方式,陸續組建了序號以20打頭的新建師團、序號在30至40之後的「治安師團」、序號在50以後的「補充師團」。這類師團採取國際通用的「三聯制」(師團內不設旅團直轄三個聯隊),兵額也只有1.4萬人。序號從21至57的師團被視為第四等部隊,不過因其軍官出自常備部隊,兵員也年輕,戰鬥力往往高於第三等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感到已有的五十一個師團不夠用,由混成旅團擴編或從老部隊抽調骨幹作基礎,建立了大量「增設師團」,序號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後。這類師團在日軍中屬於第五類師團,缺乏重裝備,兵員年齡少至16歲,老可至45歲,卻因其軍官、士官都有戰鬥經驗尚能有效組織作戰。至日本投降前,陸軍作戰師團(不含航空和戰車等特種兵)達一百六十九個,增設師團成為軍中主要成份。
日軍侵華時後方遇到廣泛的游擊戰,感到重炮、汽車較多的師團不太適應「治安戰」,便從各師團中抽調軍官、士官為骨幹組建了幾十個獨立混成旅團,直屬各軍。混成旅團下轄五個步兵大隊,另有炮兵隊(下轄三個中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編製為4900人。這類部隊重火器少,主要配備騾馬,比較適合山地和輕便行動,從戰鬥力看另有特點。
不同師團年齡構成也使戰鬥精神存在差異日軍師團的不同組建方式,表現為不同部隊年齡構成有很大差異,直接影響到戰鬥精神。從「日清戰爭」(甲午戰爭)直至戰敗投降前,嚴格受官方管制日本的新聞報導描繪其官兵負傷瀕死時,都按一個套路稱他們最後高呼「天皇陛下萬歲!」戰後日本進代史學家說這是欺騙性鼓動,而一些在戰時治療過成千上萬傷兵的軍醫回憶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萬歲」的,大多是軍官和18歲至二十幾歲的未婚青年士兵;戰爭後期補充到軍隊中16至17歲的「少年兵」,在醫院中臨死前一般是喊「媽媽」;戰爭開始至結束時動員的三四十歲的預備役兵和「國民兵」,傷重垂危時差不多都喃喃呼喚自己孩子的名字。
筆者同經歷過抗戰全過程的父輩交談,他們的體會是,開始捉到的少量日軍俘虜以三十多歲的預備役兵居多,年輕日軍負傷被俘後也往往自殺。在戰爭後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補充兵容易,其戰鬥力和頑強性都差。筆者在日本時,同一些當年的日軍官兵和史學家研討時,他們也認為少年兵和重征的預備役兵往往戰鬥意志不強。從雙方戰爭親歷者的回憶可看了一個共同點,日軍戰鬥最凶悍的部隊,還是主要由年輕現役士兵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乃至部分第四等師團。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講述1938年「武漢攻略戰」時,印象最差的也是由三十多歲的預備役兵組成「特設師團」(序號100以後)。他說陪同皇族視察時,發現這些部隊紀律和管理均差,如對防毒面具不認真保管而大量損壞(這也不自招地說明常施放毒氣)。岡村最感驚異的,又是聽說從東京徵集的101師團的預備役兵中有淺草(市內黑社會猖獗處)的流氓頭子,本中隊軍官對他居然像下人般打洗腳水。由日軍頭等部隊第1、第6師團的預備役官兵組建起來的第101、第106師團,在進攻武漢時各師團中戰鬥力卻最差。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是武漢保衛戰中突出的一次勝仗,恰是重創了第106師團(據日軍統計該部傷亡3000多人)。
由復員多年的官兵再徵集組建日軍預備役師團戰鬥力差,重要原因是成員已拖家帶口,不像年輕官兵那樣願意「到靖國神社相會」。日軍又實行地域徵集制,復員官兵長年一處生活,常有預備役軍官在地方企業是預備役士兵下屬的情況,重新徵集後自然不敢實行常設師團或新部隊那樣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據國民黨起義將領郭汝瑰回憶,他在日本參觀過預備役部隊演習時便發現,「鬍子兵」們對軍官很隨便,遠不像常備部隊那樣等級森嚴。
「特設師團」雖戰鬥力弱一些,殘害中國百姓卻格外猖獗。岡村寧次回憶錄中便說,預備役兵犯罪量最大,且多是強姦,其中34歲又是犯罪高峰,他的解釋是老兵久歷社會失去了「純良」。戰後日本有良知的作家也都說:「當兵三年,再老實的人也得變得像魔鬼一樣」。年輕人進入這一染缸便難保「純良」,老兵油子久歷黑暗一面,肚子裡的壞水和施暴花樣自然會更多。
日軍統帥部通過實戰,對序號在100以後的特設師團也很不滿,在1939年還解散了幾個。不過因預備役官兵多,組建這種師團速度快,1943年後因戰局緊張還是建立了幾十個。如關東軍在1945年春天的師團番號達24個,其中20個是幾個月前剛由預備役人員和新兵所組建的特設師團。首相鈴木貫太郎認為其戰鬥力不如原來的8個常備師團,遇蘇軍進攻兩個月都堅持不了。從蘇軍在遠東戰役八天間便推進了200至500公里的情況看,這一估計大致不差。
日本地域民風也影響各師團戰鬥力。軍人來自社會,看日軍師團的戰鬥力除了序號,也要注意組建地域。近代日本軍界為克服古代割據傳統,聯隊長以上和參謀軍官頻繁輪換,大隊長以下官兵仍屬一地同鄉。最早七個師團中從第1師團至第6師團按其徵集地,分別稱為東京、仙臺、名古屋、大阪、廣島、熊本師團,各地民風和對其戰鬥力有著不小影響,其中貧困區域的師團更顯得愚頑蠻悍。
近衛師團由全國挑選精兵組建,不受地域風氣影響。該部卻養尊處優,1939年末進攻廣西才上陣,後進攻新加坡並長期守備南洋,因受照顧未參加惡戰,戰鬥力也未充分顯現。
1891年在東京組建的第1師團,是日軍所建第一個師團,在朝鮮成歡同清軍打響了第一槍。不過東京從江戶時代起便是商業都會,民風不強悍,徵兵多要到西面較貧困的長野縣。該師團名聲大,1936年後七年間在關東軍內作為骨幹卻未打大戰,僅派出過一個支隊短期到察哈爾實戰鍛練。1944年菲律賓告急,軍部聲稱該讓這個「闊少」上陣。該師團到萊特島登陸後遇美軍打擊便損失大部,余部逃入叢林,接到投降令時只剩800名殘兵。
大阪是日本商業氣氛最濃的城市,商販出身的士兵精於算計多不甘心賣命,此地組建的第4師團從日俄戰爭起便因戰績不佳被稱為「奸詐的商人師團」。1937年該部調到關東軍,兩年後到華中戰場,戰鬥力並不算強。1942年該師團參加進攻菲律賓,後來到印尼和泰國擔任警備直至投降,看來軍部對使用這個「商人師團」也信心不大。
在侵略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時最逞凶的一等師團,還是第2、第3、第5、第6師團。
日本東北部自然條件差,民風強悍,在仙臺組建的第2師團又較適應寒區氣候。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時只有一個第2師團,利用張學良下令不扺抗政策在滿洲橫行。該師團隨後成為日軍三個摩托化步兵師團之一,長期在關東軍編成內。1942年該師團進攻「瓜島」,因海運斷絕被稱陷入「餓島」(二者發音在日語中相同),官兵因傷病餓死亡大半,只撤出幾千病號。第2師團在菲律賓重建後又赴緬甸戰場,同中國遠征軍一戰即敗,戰鬥力降到反不如頑抗的第56師團,這說明日本武士的凶悍氣焰往往要建築在對手抵抗不力的基礎之上。
日軍第3師團自「八一三」在上海登陸,直至最後在湖北投降,是中國抗戰期間始終在華作戰的唯一的第一等師團。第3師團組建地名古屋的民風不屬強悍,其官兵的拚殺精神還遜於北九州礦工組成的第18師團等部,不過該部還一直算是華中日軍的主力。
日軍第5師團可謂侵華戰爭中作戰範圍最廣的部隊,也是在關內作戰的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師團。該師團攻南口、侵晉北、以一部迂迴南京、打臺兒莊、攻佔廣州、登陸欽州灣入侵廣西,先後同中國七十個師交過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師團又攻佔新加坡,接著侵入印尼並一直駐於當地。組建第5師團的廣島,屬日本的「中國」地區,自古為交兵之地,有武士傳統且受天皇重視。戰爭結束前當地受到原子彈攻擊,大概也算是惡有惡報!
在南京大屠殺中血債最多的第6師團,組建於日本九州的熊本,該地貧困且民風嗜鬥,男子往往以從軍為出路。戰前日本有一句自吹之辭:「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第6師團早在1928年便製造過濟南大屠殺,從1937年在華登陸至1942年末調往南洋,該部主要在華中作戰,凶悍為各師團之最。不過日本軍部偏愛富庶地區的師團,對窮困地區的部隊有所歧視,總讓第6師團打惡仗,配給裝備卻不如其他一等師團。1943年該師團被調到最艱險的布干維爾島,遭美澳軍兩年攻擊封鎖,殘部逃入叢林靠野果為食。據終戰時接受他們投降的澳軍回憶,所看到的幾千日軍若不是眼珠還在轉動,否則會以為都是些骷髏。
存在決定意識,二次大戰結束前瀰漫全日本的軍國主義氛圍,是投身軍營者大都成為凶神惡煞的根本原因,各地的民風差異並不能改變這一基本環境。最終鏟除軍國主義的土壤,才是根絕出現那些野蠻兇惡的侵略軍的基本保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