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寫了一篇《10年股市一場夢》,對二級市場的盈虧算了一筆賬。文章開頭的話是:雖然10年來中國股市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十年股市一場夢,以「人人都說股市好賺錢,放眼望去儘是虧錢人」來形容二級市場的處境一點也不過分。
時至今日,再算一遍二級市場的投入產出賬,除了指數比當時漲了1倍,市值又提高了14倍,二級市場的處境卻依然如故。
二級市場20年來累計損失近2萬億
為論述方便,我們先算到2005年為止的投入、產出賬。
二級市場的投入主要由三塊組成:
1.直接由新股上市產生的流通市值。2.再融資。3.交易成本,包括印花稅、手續費等。
截至2005年底,二級市場的總投入達19005億元。而產出即流通市值則為10630億元。15年的累計虧損高達8375億元,虧損幅度達44.07%。如把這1.9萬億分15年,以每年存取一次的方式存入銀行,按此期間一年期存款利率的中位數計算,獲得的利息也將超過8000億元!實際虧損加機會成本,二級市場的相對虧損幅度超過80%!
2006年後,因股改,新上市公司不再區分流通股與非流通股,許多非流通股也不斷加入到流通市值中來,因此我們已難以用流通市值來計算原來意義上的二級市場產出。
但我們仍有辦法做一個大概估算。
2005年底,滬深流通市值佔總市值的比例為32.78%,考慮股改支付的對價,我們以42%作為2006年前上市股票的流通股佔比。而2006年來上市的股票,其首發流通股佔首發總股本比例加權平均為8.77%,首日流通市值佔首日總市值比例加權平均為9.23%。截至5月末,滬深股市的總市值為26萬億,其中有近70%來自股改後上市的股票,因此,在26萬億的市值中,屬於社會流通股股東「投入後產出」的市值不到20%,大約在5萬億。
為取得這5萬億的產出,二級市場的社會流通股股東又投入了多少?不算不知道:從2006年以來,由新股上市產生的首日流通市值和再融資額高達4.2萬億元,各項交易成本6400億元,總共48400億元。由於2005年末已有1.063萬億的流通市值,因此,社會流通股股東要在這5年中打平,其產出必須達到5.9萬億。5.9萬億—5萬億,5年來二級市場的社會流通股股東又損失了9000億元!而20年的累計損失則高達1.78萬億,更不說由此損失的機會成本!
二級市場的本質功能就是交易
把一個投資場所變成一個「負和遊戲」場所,原因很難三言兩語講清楚。但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1.它和我們對股市的認識錯位有關。股票市場有籌資功能、優化資源配置、調節經濟冷暖等功能,但這些功能都是股市的派生物。二級市場的本質功能是交易,市場管理的根本職責是保證交易的公平、公開與公正。
在過去20年裡,我們基本上是本著功利目的來管理股市。我們過多強調股市的籌資功能,常為推進新股的順利發行而製造各種政策牛市。
我們過多強調了股市「為國民經濟服務」,強調股市要「配合國家產業政策」,使證券監管部門幾乎淪為第二發改委、第二國資局(而今似可加一個第二央行),常常為滿足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需要而大干快上。
2.和股市發展模式有關。和股市管理的功利性目的相適應的股市發展,也只能是單純的數量擴張型發展,這種發展的動力只能是資金與成本的推進,有多少總支出,才能產生多少總市值,其結果必然是投資效益的低下!
3.股市供給曲線嚴重滯後於需求曲線也是一個原因。998點行情,歷時一年後才有第一隻新股上市,而真正大規模上市是在2007年。1665點行情第一隻新股上市是在2009年7月10日,其時大盤已差不多見頂。同樣的發行節奏如果提早一年,將極大改善牛市中供不應求和熊市中供過於求局面,並減少二級市場虧損。比如1996年第一隻新股與大盤見底同步,就有效地抑制了市場的高投機風,也減少了行情見頂後的上市數量。
回到股市的原點上來,承認二級市場的首要功能就是交易功能,承認股市管理的中心就是交易的公平和公正,而不是某些政策性目標,以保護交易者(而不是簡單的投資者,20年來,我們給原始投資者的回報已經不俗,唯一虧待的是二級市場的交易者)的利益為首要目標,不僅是我們殷切的期望,也是中國股市走出始終靠成本推動、總產出在絕大部分年份裡始終都小於總支出、20年牛市二級市場卻20年虧損怪圈的唯一辦法。只有這樣,股市才能持久地發揮其服務經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