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揮:當時中國即擁有了《孫子兵法〉和白起這樣最優秀的指揮官。而同時期到幾百年後的歐洲戰術呆板,雖然光明正大,但卻戰爭中吃虧很多!
2.對付同一個對手:羅馬曾於公元100年時在中亞哈薩克斯坦的siungniu與帕提亞人交戰,但是由於帕尼亞重騎兵不斷分散地騷擾,並且不斷攻擊羅馬人薄弱的環節,最後羅馬人輸了。羅馬的長矛陣之所以無效,是由於10到15英尺的長矛不利於轉動形成一個環形,因而顧此失彼,最後,在帕提亞人不斷衝擊的騎兵面前一片片的倒下幾年後,當帕提亞控制了絲綢之路,中國憤怒地派出了他們的軍隊,中國人擁有出眾的戰術和更精良的兵器(槍`矛`三叉戟),並且他們的長槍比起羅馬15英尺的長槍更加有韌性(我估計是當年趙子龍在長阪坡用的那種槍),還有比古羅馬短劍輕的多的鐵劍。與帕提亞軍隊在野外初次交戰後帕提亞被輕鬆地擊敗了,接著中國將領擺出了將盾牌連接在一起的魚鱗陣用弓弩擊敗了召回了黃頭髮野蠻人騎兵的帕提亞人,徹底控制了絲綢之路。
3強努---弩箭:是軍陣的剋星,歐洲也是隨著複合弓的發達,軍陣逐漸推出了歷史舞臺,不過,一直到15世紀,歐洲的戰場上也沒有出現過弩這種武器。而中國的行動要早得多。弩是由弓發展而來的一種遠射武器,跟現在的步槍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由於增加了發射用的機栝,因而可以從容瞄準,待機而發。除了像弓一樣可以使用臂力以外,還可以利用腳力或者機械力,弩的威力因此大大增加。《復活的軍團》提到秦軍的勁弩。「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而秦國勁弩的射程更遠,極限可能在900-1000米之間,現代步槍的射程是在1500米左右。青銅劍在戰場上主要用於防身和近距離格鬥,而戰國至秦期間,遠射兵器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更大,是當時的主導兵器之一。」趙括披了幾層甲都被射穿,正是其威力體現。不用再多說了,在秦弩面前,馬其頓的精兵再還沒有來得及發揮長矛的優勢時,就將被利箭洞穿!馬其頓的長矛,優勢在其長,如果碰上攻擊距離更長的秦弩,那就如同戰列艦碰上了飛機。更可怕的是秦弩可以預先上好弦隨時發射,還可以瞄準,專打馬其頓軍中扛矛柄的士兵,讓他倒在陣中變成絆腳石,而且前排的長矛變成朝天。。。(秦軍也有6.3米的長矛)。
4.騎兵方面:馬蹬是一個改變騎兵的偉大發明.亞歷山大那個時代沒馬鐙,騎兵發揮不了什麼。最多偵察。要他敢衝鋒的話,就成發射人肉飛彈了。再者說下匈奴,大家別忘記只有中國人才有能力打跑匈奴,歐洲人面對匈奴(不過是匈奴的一個部落)只有挨打的份,就這一點已經說明東方勝西方。西方人對騎兵方面非常的虛弱,在Canae戰役中(就是漢尼拔屠殺6萬羅馬人的那戰)已經證明了羅馬軍團在騎兵面前的虛弱。漢朝擁有相當強大的騎兵,就類似於公元5世紀打敗羅馬軍團的匈奴騎兵。
5.當時歐洲人的身高和素質沒有中國人高大(現在正好相反)。軍隊數目差距更大!科技方面中國當時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後勤可以供應100萬軍隊。是歐洲無法比擬的!
6.亞歷山大比秦始皇晚了幾十年不說,他最鼎盛的時候不過5萬人,而且裝備都不是標準化的。秦始皇建國就有百萬軍隊,武器都是標準化製作,箭頭的形狀,傾斜角度都是一樣的,劍的長度,槍的長度也有各自的標準規格。在我國北方出土的和南方出土的文物曾經經過比較,歐洲真正的武器標準化生產要到羅馬時代,比我國晚了幾百年。
秦始皇和亞歷山大是兩千多年前,東西方最強大的國家君主。他們分別統治著一支當時所向披靡的軍隊。讓我們來作一個假設,假如秦軍和馬其頓軍團穿越時空的阻隔,來到同一個戰場上,將會是一場什麼樣的戰鬥……
方陣——七米長矛的銅牆鐵壁
與統一中國的秦軍相比,很多人並不瞭解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亞歷山大的父親菲利普二世一手締造了這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軍隊。讓我們通過亞歷山大與波斯皇帝大流士的一場經典戰役來認識它吧。
讓馬其頓軍團聲名顯赫的就是方陣,一個小方陣的橫向一排約256人,豎向一列約為16人,共4096人,4個這樣的小方陣,組成一個標準大方陣共 16384人。在馬其頓軍團中,方陣有一種特殊的武器——長達7米的長矛。士兵們左手持木製盾牌右手持矛。在高加密拉戰役中,他們將面臨著波斯軍隊從正面發起的最猛烈的衝擊。
首先發起攻擊的是亞歷山大率領的重裝騎兵,它直奔波斯的左翼。而波斯對馬其頓步兵方陣的攻擊由弓箭手發起。波期弓箭手也同時射箭,每一次攻擊之後都有一定的時間差。
接著衝向馬其頓步兵的是著名的波斯滾刀戰車。戰車的車軸兩端都裝上了尖利的刀刃,目的就是衝破緊密的馬其頓長矛陣。為了使自己的戰車發揮作用,大流士足足花了一個晚上來剷平整個戰場。馬其頓對波斯步兵形成的最大威脅是7米長矛。當波斯的步兵隨戰車衝過來時,往往還沒有靠近,就已經慘死在這鋒利的長矛之下。
弓箭——冷兵器時代的導彈
如果馬其頓軍團碰到了秦軍,戰場的局面將會怎樣呢?
看過電影《英雄》的人不會忘記影片開頭中,秦軍攻趙的場面,無數身著黑色的鐵甲的士兵,像洪水一般滾滾而來,血紅的纓簪在風中冉冉飄動,黑與紅的強烈對比讓人感到一種不寒而慄的恐懼。據歷史記載,當年秦國的馬也都是黑色的,所以導演張藝謀在拍攝電影《英雄》時將片中的戰馬都染成了黑色。從軍隊的規模來看,秦軍佔有絕對優勢,當時秦軍的數量驚人,秦始皇是那個時代世界上唯一擁有100萬軍隊的帝王。而當時亞歷山大稱霸歐洲的馬其頓軍團在頂峰時也不過才20萬人。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馬其頓軍團向秦軍發起攻擊,那麼它首先要面臨的就是秦軍的弓弩手。這是秦軍正面迎擊敵人的主力。弓箭是冷兵器時代的遠程打擊武器,它類似於今天的導彈。在以身體接觸為主的冷兵器時代,能夠在非接觸的狀態下給敵人以沈重的打擊。
當時,秦國人的弩比波斯的弓箭更有殺傷力,射程也更遠。秦弩的射程能夠達到260米,如果是今天的士兵齊步走,需要3分鐘時間。同時,秦朝的箭頭是三棱形的,經過測算它和今天的子彈的結構非常類似,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能夠在瞬間形成很大的切割力,穿透盔甲。而它箭頭中的成份中有20%的鉛。所以是有毒的。也就是說,如果要挑戰當時的秦軍,馬其頓人在戰鬥前3分鐘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騎兵——兵貴神速出其不意
俗話說,兵貴神速。但馬其頓長矛陣很難走得快。他們身著盔甲,手持7米的長矛、脖子上帶著小盾。為了保證長矛陣的威力,他們的隊形不能鬆散。這樣就要求他們小步行進。
為亞歷山大贏得高加米拉戰役的是他親自率領的騎兵。從戰爭一開始,亞歷山大率領的騎兵就拚命地將波斯的騎兵引向側翼。就在波斯騎兵和亞歷山大的騎兵要交鋒的一刻,亞歷山大突然轉向了。波斯人被搞昏了頭。其實,亞歷山大利用的是不同軍種之間進攻速度的不同,在敵人嚴密的戰陣中撕開了一個空當將步兵與騎兵分割開來。他自己則直插波斯軍中,逼向大流士。這場戰鬥以大流士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和亞歷山大一樣,秦軍也非常重視騎兵的作用。但秦軍的騎兵中並未使用適合馬背作戰的長矛和戰馬,而且弩在馬背上作戰。當時秦弩中,有一個角型的部分名叫望山,作用類似於今天槍上的準星,使得在馬背上高速行進的秦軍有了準確的射擊目標的可能。在當年與趙國的戰鬥中。秦軍就是依靠這支使用弓弩的騎兵,截斷了趙軍的糧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除了騎兵外,秦軍還有強大的戰車。當時的秦軍戰車由3個人組成。中間的是駕車的馭手,左右兩側都是持有武器可以進攻的士兵,他們根據敵軍距離的遠近,使用弓弩,青銅戈和青銅劍作戰。一輛戰車就成了一個作戰單位。可以在不同的距離上發起攻擊。
在秦軍快速而有力的打擊之下,馬其頓方陣緊密而步調一致的行動反而成了一種弱勢,7米長矛在秦軍利用弓弩形成的遠程打擊之下也難以發揮作用,雖然我們永遠無法在現實中見識到這場戰役的勝負,但它卻告訴我們,無論古今中外,先進的武器和靈活機動的作戰方法都是戰場上贏得勝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