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外教育之別
由於歷史、制度、宗教、風俗、觀念的不同,中西方在教育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影響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人,人力資源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而教育是培育和發展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
當今世界激烈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敗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研究探討中外教育的差異和表現,對我們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現教育現代化,推進
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我國是世界考試的故鄉,也是考試制度的發祥地。在古代中國,以科舉制為代表的考試制度在選賢用能、興教育才等方面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學者曾將其稱譽為世界各國中用以選拔真才之最古老制度。自明清以來,我國的考試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逐步僵化,成為禁錮教育、束縛人才的枷鎖。倒是西方資本土義國家後來居上,不斷創新,建立了以文官制度為代表的西方考試用人制度,學校考試制度也更趨完善。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把考試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迅速而又深刻地改變著本國的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他們圍繞培養國民綜合素質在考試方面動足了腦子,在考試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引發了多次觸及社會各個領域的考試改革運動,並出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考試改革方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考試的評價標準其實是由教育觀決定的。即要強調哪些教學內容和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決定了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評價標準去衡量。在國外,考試只是一個學習效果的檢驗工具。然而在中國,考試主要是作為篩選工具,分數不上錄取線,就意味著被現行教育體制所淘汰。
中外學生都需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但方法卻不一樣。國外的學校考試多採用等級制,而中國學校的考試則習慣於用百分制,認為百分制的區分度高,一分之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學生考試的主要目的就是升學就業。而在國外,考試的意圖是鼓勵創新思維,除數學外是不會有什麼標準答案的,只要你給出合理的解釋,取得某個答案的合理理由,即便答案不正確或不完善,一樣可以拿高分,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和創新水平是外國教育的唯一目的。
例如,國外的作文考題一般不定有關自己生活的題目,因為小孩子的閱歷本來就簡單,寫這種文章只會讓學生「捏造事實」。題目一般都是有知識性的,而且能激起學生對這方面學問的興趣,這些題目把作文的知識性、趣味性全部體現出來,還能激起孩子們的求知慾。而國內老師佈置的作文題是有關自己生活的題目,還要訓練學生對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學生一寫作文就覺得愁眉苦臉,毫無興趣。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我國的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它重視的是應付考試.是以考試得分為手段,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拔出來送上大學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的教育。而國外的教育重視的則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以能力的培養和.素質教育為主,重視的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今後的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由於這種差別,使得各自培養教育出來的學生在能力上大不相同:國外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遠強於中國同齡學生,中國學生的考試分數和記憶能力遠遠高於外國學生。
二
中國教師為了學生能夠快速並大面積地吸收知識,就把知識「嚼」爛了,快速地「餵」進學生的腦子裡;在國外,老師想方設法使孩子的大腦充滿疑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問問題的能力和勇氣。他們不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千方百計地告訴學生怎樣去思考問題以及面對問題如何尋找答案,也就是教會他們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
國外教育是既往不咎的鼓勵式,強調從零開始,重在抓住未來;中式教育則是鞭策式,強調高標準嚴要求,重在抓住今天。國外的教育鼓勵開放式的思考討論和實際應用,考試則根據學科的不同分開卷和閉卷兩種形式,開卷考試並不是簡單地抄書,學生必須有自己的見解、操作與創新。如生物課的開卷考,學生為了說明某種動物或植物的生長過程,必須親自去實地觀察、記錄、分析數據,並提出對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的建議。中國的教育鼓勵死記硬背知識點、熟練掌握考試內容,而所有主科考試只有閉卷一種形式。在論及中國考生的印象時,美國學者認為,中國學生普遍缺少課外活動的鍛練,主要精力都放在教科書和完成學校的作業上,因此知識面窄,社會活動能力和與人相處的能力都比較低。
中國教育側重危機感,是尖子式教育,要求出人頭地跑在第一。而國外教育側重寬鬆式。如美國教育重在「要你努力就成」;而英國則在改革考試制度方面,採取措施積極鼓勵中學生發展專長,不強求每個學生受同樣的課程限制,允許適當偏科,以鼓勵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深入學習。
三
在獎勵方面,國外的老師通常會說:「你在某某方面不錯,但比某某人差一點,要加油!」這可以讓學生進步,再進步。而我國的老師會把自己的表揚直率地表達出來,使人沉醉在自己的進步之中,反而驕傲自滿。
國外老師對學生的罰是一種批評,能讓人銘記於心,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國內的應試教育是加罰作業。如錯一個詞就要把這個詞抄四十到五十遍;因為字沒寫好就罰抄課文三遍等等。應試教育的罰構成了對學生身體的摧殘,因為抄寫的無數次機械的重複造成了學生極度厭煩的情緒,乃至心理紊亂,煩躁不安,有些同學還因為老師的罰聲稱要上法院告老師……
四
中國學生的校園生活緊密圍繞兩個字「學習」,校園學習氣氛很濃。相比之下美國學生的校園生活要輕鬆很多,除了上課學習,學生還要參加很多其他活動,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興趣、組織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
國外學生可以任意選一門便於找工作的課程,這無疑對學生今後走向社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們每天很早就放學,所以他們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課外活動,尋找適合自己,與社會需求相符的課程。
五
在專業素質培養上美國教育鼓勵思考、開放式的討論和實際應用,中國教育則側重於鼓勵知識的記憶、理論的掌握和對付考試。我國中學生年年都可以拿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大獎,但卻沒有任何成年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很少聽說美國中學生有拿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的,但是美國的成年人卻是世界上拿諾貝爾科技獎最多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往往奔波於狹窄的「基礎知識」的海洋中,就算有學習太極拳的機會,也無暇顧及。
在少數「基礎知識」領域,中國學生確實比美國學生紮實,但論起綜合素質,中國學生比美國學生差遠了。而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潛能,而且能夠開拓思維、豐富思想、傳承文化。
國外教育的優點是重視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方法,從而為進入一個重視創造性思想的社會做好準備;弊端是,學生基本功不紮實,性格放任,紀律渙散。而我國的教育重視文化基礎課,學生學到的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知識比大多數國外學生多,這無疑在某些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而且中國學校的管理相對嚴格,要求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精神集中,這種教育方式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範行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紮實,在奧林匹克競賽中成績突出,和這種教育模式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