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答案,媽呀,我自己寫的文章,自己都不會分析了!」昨晚,2011年福建高考語文中一現代文閱讀題的原作者林天宏,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用有點調侃的語氣說:「這些出高考試題的想得真多!」
林天宏估計,這道15分的題目,自己能拿一半左右的分數。
9日晚9時許,林天宏在自己的微博爆料,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目,但自己不會做,一時引起博友們瘋狂轉發。到10日晚7時,轉發量已超80000次,評論14000多條。
2006年6月21日,時任《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林天宏,在該報《冰點週刊》「鉤沉」欄目發表《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前幾天,他突然接到朋友電話,說這篇文章上了高考語文試卷。
林天宏找到福建高考語文試卷,果真在試卷裡看到自己的名字。只不過,原文1500字被刪減到幾百字。
林天宏連忙看文後的3道試題,「我以為自己寫的文章嘛,自己肯定清楚,做起來得心應手,沒想到一對答案,好多都不會做」。
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今年福建高考語文試卷中,林天宏的《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被安排在乙類實用類文本閱讀,考生閱讀10段文字後,需要做3大題,其中一道選擇題5分,兩道簡答題分別為4分、6分。
第一道選擇題是多選題,要選出對「關於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選項,林天宏選了C、E,正確答案是D、E。
第二題要簡要分析「文章多處提到梁思成,這對寫朱啟鈐有什麼作用」,林天宏說自己基本答對。
第三題要求考生分析「作者為什麼兩次提到6月13日那場大雨」,林天宏做完一查答案發現,答案有3點,自己只答對一兩點。
林天宏鬱悶了,他在微博上發泄自己的不滿:「其他就不說了,最後一題問作者為什麼提了兩次大雨,標準答案忽忽說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寫稿時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問問我好嘛?」出高考試題時,當然不可能問作者,那樣就泄題了。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林天宏說:「為什麼兩次提到雨?我是南方人啊,在南方經常下雨,北京下雨少嘛,所以我要提兩次啊。」
林天宏表示,寫作時並沒考慮那麼多,寫到最後,自然又回到了這場雨,「這是很隨性、水到渠成的,沒有那麼多刻意的原因」。
但參考答案第三個要點說,兩次提到雨,是「首尾呼應,結構完整」,併進行了詳細分析。
「現在做完題,我認真想想,要是當年,我也會這麼回答。」林天宏是福建人,1997年考入福建師大讀書,「高中讀書,通過強化訓練,自然形成了一套體系、一個標準,在當時嚴格的應試教育環境下,我想,我也會這麼回答。」
但現在,林天宏脫離這個體系已有14年,「我離開這個體系十多年了,不熟悉這套體系,就不會作答了。」
「我現在看來,題目這麼出,參考答案這麼寫,並不離譜。」林天宏說。
實際上,「原作者得低分」的事件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2009年,同是福建高考語文閱讀題,同樣15分的一篇閱讀文章《寂靜錢鐘書》的原作者周劼人只拿到了一分。
2008年12月24日,《中國青年報》實習生周劼人在該報發了一篇文章:《寂靜錢鐘書》,此文後被選為福建省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
「我對了對答案,除了第一個選擇題,我拿了1分外,其餘全錯。出題老師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寫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寫作時根本沒有想到的內涵都表達出來了。」周劼人在博客上這樣寫道。
尤為荒謬的是,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