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無意中看到的一個標題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外國人要注意的中國交通文化」。其中包括步行者交通安全守則--其一,綠燈的「新」概念:行駛的車輛往往無視信號。過橫道的時候,必須注意前後左右,否則後果自負;其二,請熟悉「車輛優先文化」。車和摩托車頻繁不顧為步行者設計的交通信號,很多時候步行者不得不讓車;其三,有車輛會不遵守停止線,因而要時刻留意車行,並與 車輛確保安全距離。
入鄉隨俗,可謂是一種美德,但有的時候它也是人們務必要採取的生存方式。關於交通方面的本土化問題,我在中國看到了兩種類型的外國人。第一類是比中國人還 會過馬路的老外。一般他們比較年輕,如20出頭,有男的也有女的。在我的印象中,西方人比亞洲人多一些。第二類是面臨著橫道線總是猶豫不決,不知啥時能過 馬路的外國人。他們的特徵是,年齡比第一類大一些,看似言行舉止更穩重點。我雖然不具有後者的特徵,但還是不幸地屬於該類。
那什麼樣的特徵決定一個人屬於哪一類呢?這與過馬路時能否把握邁出第一步的正確時刻有很大關係。在中國過馬路的最佳方法不是綠燈時過馬路,而是人們過馬路 時(無論綠燈還是紅燈)敏捷地跟著他們過馬路。跟著人們過馬路問題不大,但我自己過馬路的時候,總是沒有別人那麼果斷地邁出第一步。通過幾年的觀察,我發 現把握邁出第一步的正確時刻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比正確的時刻晚,你可能這回就不能過馬路了。如果你比正確的時刻太早,你有可能會面臨危險。
2002年,我在美國短期生活的歲月裡,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美國交通文化。當時韓國也沒有完全形成「車讓人」的習慣。於是,在沒有信號燈的橫道線 前,我依舊等著車先過去,但它們總是等待著我先過馬路。後來我才知道在美國過馬路的時候,車都讓人。我記得這是一種被人尊重的、不錯的感覺。此後,我也入 鄉隨俗地形成了不等車先過馬路的習慣。回了韓國以後,我又面臨得讓車的情況,花了一段時間後才能適應。令人欣喜的是,近10年以來,韓國也逐步形成了車讓人的習慣。
而中國呢?貌似還沒有改變的跡象。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現在,我接觸中國的時間也超過了十多年,但在本質上中國交通文化沒有顯著的變化。優先順序一直是車 輛>電瓶車(或自行車)>行人,但是也有電瓶車擠進去汽車被迫讓道的時候,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行人永遠是排最後的。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認為很多變化還是侷限於硬體上的變化。經過奧運會和世博會後,北京、上海的交通設施改變了很多,兩個城市的地鐵已經四通八達,可是交通意識沒有跟著環境的變化而發展。
我對中國生活始終懷著一個期望。它是有一天我能安安心心地過馬路。可惜的是,那天看似距離現在還遙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