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甄貞綜合報導】據中國經濟網1日消息,中國銀監會計畫在未來3個月內清理4,6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956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務。報導稱,具體做法是將部分債務轉入新成立的公司,減輕地方政府負擔。中央政府將償還一部分貸款,國有銀行也將承擔部分損失,此舉遭遇外媒質疑。
中國經濟網援引路透社的文章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計畫在未來3個月內清理多達4,630億美元的地方政府債務(約合人民幣29,956億元)。知情人士稱,中國中央政府將會介入償還一部分貸款,國有銀行(主要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也將介入承擔部分損失。
路透社的報導中說,此舉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地方政府債務出現違約。具體做法是將部分債務轉入新成立的公司,減輕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此前有媒體報導說,目前中國地方政府負擔的債務總額已經高達近3萬億元人民幣,倘若出現違約,地方政府將面臨風險。
知情人士稱,銀監會出面清理地方政府債務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地方政府出現債務違約。中國銀監會、財政部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計畫從6月起清理地方政府債務,直到9月份結束。
美國之音援引華爾街日報亞洲版銀行投資諮詢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公司香港/中國分部合夥人泰德.奧斯本的文章,題目是「中國銀行的隱憂:中國所有的最大的銀行呆賬問題可能正在發酵,儘管官方發表的數字說是另一回事。」文章說,「北京今年五次提高銀行準備金規定,從而約束了它們發放新貸款的能力。減少貸款可以使中國經濟降溫,從而抑制通貨膨脹。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率為5.3%。早些時候,中國宣布增加銀行資本和貸款供應水平。」
奧斯本的文章進一步說,「中國銀行所報告的這些呆賬數字到底有多可靠呢?尤其是在2009年到2010年的數字到底有多可靠呢?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北京啟動信貸刺激項目,中國銀行在2009年發放9.6萬億元的新貸款,比2008年的總貸款額翻了一番多。在2010年,中國銀行又發出7.96萬億元的貸款。在信貸猛增的時候,典型的情況是呆賬增多,而不是中國所說的減少。」
德國之聲引用瑞士《伯爾尼日報》對全球戰略分析師阿爾伯特‧愛德華茲(Albert Edwards)的專訪中指出,中國是最大的泡沫,投資者的預期同可能出現的結果相比過於樂觀,這個局面讓人想起5、6年前的美國應該抑制金融和債務誘導的泡沫,使之軟著陸,但是這個泡沫已經失控,這也是世界經濟的一大風險。
全球戰略分析師格賴斯( Dylan Grice)也明確表示:「中國幾乎沒有從西方的慘敗中吸取教訓,用馬虎的貨幣政策恰恰刺激了投機。中國經濟每年的名義增長几乎20%,利息也應該相應達到20%,然而實際利率卻是負值。由於資本對外流通的控制,中國人無法將資金轉往外國,也不存入銀行,因為通貨膨脹明顯高過存款利息。他們還有什麼選擇呢?只有購買和倒賣房產。」
對此,國內網友也表示,政府此舉是給貪污腐敗提供市場,人民才是真正的買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