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頂蹲瑞獸 華表的前世今生(圖)


到過北京、參觀過故宮的人,都看到過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柱身有巨龍盤旋而上,上方橫插一塊雲板,祥雲繚繞,柱頂蹲著一個名叫「犼」的瑞獸。除此之外,在都城橋樑和帝王陵墓前也矗立著類似的華表,造型略有差異,瑞獸有所不同。但是,唯有天安門前後的兩對華表,傳說蘊含了一些對皇帝施政的警示作用。

據傳,天安門後邊的一對「犼」頭朝宮內,叫「望君出」,是提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要一味呆在宮裡,而是應當到民間去走一走,看一看,實地瞭解民間疾苦;前邊的一對「犼」則頭朝宮外,叫「望君歸」,是提示在外巡視的皇帝不要在民間滯留得太多,因為還有許多國事需要他處理。至於皇帝是否會這麼做,那就另當別論了。

關於華表的來歷,學者們有多種說法。有說起源於古代道路標誌的,有說起源於圖騰崇拜的,也有說起源於觀測儀器的,但是,我以為,起源於遠古「誹謗木」的說法,似乎可以尋覓到與華表的警示作用有某種內在關聯的蛛絲馬跡。

相傳堯舜時代,這兩位執政者為了納諫,即虛心聽取意見,就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之上分別樹立木柱,讓人們在上面書寫諫言,鼓勵人們提出意見和建議。據晉代崔豹《古今注》載:「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稀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即辨識道路)。’」按照崔豹的描述,當時表木的形狀與現在天安門前後的華表大致相同,而其功能,除了書寫諫言,同時還可以作為路標。這也不奇怪,凡路過的人們有什麼話要表達,就便寫於上面也就是了,可算是一舉兩得。

誹謗何以是諫言?原來誹、謗二字的古義相同,均指「言其過失」,或者說「直言批評」,並無後世「無中生有,惡意中傷」的貶義。《呂氏春秋》曰:「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也證明誹謗與諫言屬同一性質。

堯舜設「誹謗木」究竟是不是史實?當然大可懷疑,因為那時還沒有筆墨,文字也處於原始階段,根本不可能在上面書寫什麼諫言;就算可以書寫,大約也就是在上面刻些表達意義的符號,但這種傳言至少說明一個歷史本質,即堯舜時代是可能存在某種形式的原始民主的,是允許老百姓講話,甚至批評的,是廣納人們的意見和建議的。堯舜二帝之所以被傳為「聖君」,或許與設立「誹謗木」倡導原始民主不無關係。

遺憾的是,原始意味的民主隨著帝王權力的強化,就逐漸地消失殆盡了。原先的「誹謗木」也在歷史長河中演變為裝飾華麗、垂世長久的附屬建築。這種由外表質樸變為華麗、由功能實用變為裝飾、由內涵充實變為一片空虛的演變過程,的確令人不勝驚詫。我們今天在欣賞它彫刻精美的外表時,回味一下它曾經有過的內涵,也不無益處。



来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