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拍攝的水位下降後的三峽大壩壩前水位。
25日,江西省新建縣南磯鄉紅衛村1萬畝鄱陽湖水域乾涸,湖草長到一尺多高,如同身處大草原
連日來,發生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見大旱引發了公眾對三峽工程的持續關注。近日,輿論焦點又開始從質疑「三峽工程誘發大旱」轉移到「三峽工程抗旱能力」上來。三峽能否解長江中下游乾旱之渴?記者為此從三峽大壩沿江而下對宜昌、荊州等地的旱情進行了調查,據三峽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有關人士介紹,如果6月10日長江上游來水還未見漲,而中下游地區又沒有大範圍強降雨,三峽水庫將極有可能面臨「無水可補」的局面。
■ 現狀
三峽水庫水位降至152米
6天補水12億m3;下游水位明顯上漲
5月26日,三峽水庫水位降至152米附近,6天內從154米連續下降了2米。
每天補水2億m3抗旱
「三峽水庫在此區間原有存水約12億立方米,現已全部釋放大壩下游,用於抬升長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以緩解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抗旱緊張和沿江城鄉供水、灌溉引水壓力。」三峽水庫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副總工程師趙雲發介紹說。按此計算,目前三峽抗旱補水力度為每天2億立方米左右。
長江水利委員會發布的水文監測數據顯示,連日來,三峽大壩下游湖北宜昌、湖北沙市、湖南城陵磯、江西九江、江西湖口等觀測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三峽調節庫容將耗盡
面對長江中下游大旱,三峽水庫5月7日啟動了今年首次緊急抗旱調度,之後連續多次提高日均下泄流量,從7日的約7000立方米每秒逐步提高到了26日的約1.1萬立方米每秒。
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鄭守仁院士介紹說,抗旱功能是三峽新增的一個功能。
按原先設計,三峽水庫可在長江汛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並在長江枯水期時為大壩下游地區持續補水,儘可能保障長江中下游航運和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當水位在次年汛前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附近時,水庫轉入防汛階段,並利用145米至175米之間的221多億立方米的調節庫容發揮防洪功能。
三峽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運行處處長王海說,三峽水庫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庫調節庫容已消耗了約4/5,剩餘1/5庫容也即將在6月10日前消耗完畢。
據介紹,如果6月10日長江上游來水還未見漲,而中下游地區又沒有大範圍強降雨的話,到時三峽水庫將極有可能面臨「無水可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