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 (Patriot)是美國人經常掛在口頭的讚語,但是這個字眼在歷史和現實政治中與中文翻譯裡的含義往往大相逕庭。在中國的政治詞彙中,「愛國」與服從甚至熱愛政府是一致的。對政府提出質疑的人不斷會被扣上「賣國」的帽子。而美國人心目中的「愛國者」,卻必須要具備挑戰政府權威的勇氣。這裡面的原因要追溯到美國革命時期。
1776年的美國獨立革命起源於英國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抗稅運動。宗主國英國有權在殖民地徵稅,卻不讓殖民地的人民選舉議會代表。「沒有代表就不繳稅」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就成了殖民地人民反抗運動的口號。參加獨立革命的人將自己稱作「愛國者」,拿起槍支來對抗英國的統治。愛國者們熱愛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故鄉。他們將英國國王任命的政府看作是外來者強加在土地與人民頭上的政權。所以愛國者也是反抗者。
而當時與「patriot」這個字眼對應的是「loyalist」,直譯是「保皇者」。如果加上一點貶義,大可以譯為今人說的「愛國賊」。那多是英國移民及其後代,與宗主國有著深厚的關係。他們更多將英國而不是北美殖民地認同為自己的祖國,因而也就支持英王任命的政府及其統治的權力。
對「愛國」的定義的上述歷史淵源在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這給了反對派的聲音以高度的合法性。普通人民質疑政府的領導人及其政策,非但不會落下「不愛國」的罪名,更會被認為是在體現公民的合法權益與義務。對政府缺乏批評精神的人,反而讓人們覺得這個人對國家缺乏一種愛國者式的關心。反映到政治上,選民會認為被他們推舉到政治前臺的議員們擔負著代表他們監督各個政府部門運作的責任。選民是議員的上司。被選舉上臺的政客如果一味去討好政府高官,那簡直就是馬屁拍錯了地方。
有一句流行的口號很能夠反映「愛國者」的原則:「我熱愛我的國家,但警惕我的政府」(I love my country, but I fear my government)。到首都華盛頓來訪問的客人,在機場的禮品店裡就能找到印有上述字眼的文化衫。買一件穿回中國去,大概比任何別的禮品都更能夠體現出美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