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教授說,中國央行官員最大的痛苦是決策層不聽從他們的意見。如果我們追究一下國企利潤和中央地方財稅連年暴增的根源,也許我們就會明白,貨幣政策在當前中國其實是最大的政治。作為技術官僚的央行官員,對此痛苦和懵懂,也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2011年的陸家嘴金融論壇,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在「浦江夜話一」後接受《財經網》記者採訪時「爆料」:「實際上主要的央行官員是非常市場化的,因為熟,我知道他們的痛苦所在。他們的痛苦在決策層不一定認同、採納他們的想法和政策建議。」他指出,2008年到今年幾次放出天量貸款,這是為了短期解決危機的利益需要而不顧長期影響採取的行動,導致了現在面臨通貨膨脹。而中央因此提出要抑制通脹,市場手段不行之後又推出行政手段,如房子的限購、發改委約談企業打壓物價,「從2008年開始不顧一切地提供天量貸款的時候,怎麼沒想到現在要不斷地去壓通脹呢?」
在企業、個人和政府的資產負債表都非常健康的情況下,天量低息資金放出去,最終會引發難以遏制的通脹,這是最簡單不過的貨幣常識,央行官員怎麼會不知道呢?但這事,不是由央行官員說了算,低息貨幣政策背後是錯綜複雜的利益問題。
今年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高明華說,他參與調研的《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報告顯示,2001∼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獲得利潤總額為4.91748萬億,但同期少繳納的利息、地租、資源租以及獲得財政補貼共計64766.91億元。如果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各種享受補貼和各種低額的成本,2001年至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平均的真實淨資產收益率為-6.2%。
中國銀行業由於利率管制坐享巨大利差收益,一年額外壟斷收益高達數千億人民幣。數量緊縮政策之後,銀行業信貸資源傾斜到大型國企,而中小民企則只能到地下金融市場高利貸飲鴆止渴。今年前4個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要效益指標繼續保持增長,其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7125.9億元,同比增長24.2%。與此同時,長三角一帶中小企業因為信貸緊縮出現倒閉潮,有報導稱,今年上半年中小企業遭遇到的困難,比2008年還嚴重。
因為中國財稅機制是中間流轉稅為主,所以寬鬆貨幣投放刺激經濟活動頻繁後,第一個受益者就是政府,尤其是中央財稅。今年一季度,中國財稅同比增幅高達32%!而地方政府近年來受益於土地財政,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土地財政維持下去的奧秘,就在於寬鬆貨幣政策和地產泡沫。
稍微回顧一下寬鬆貨幣政策的受益者,我們發現,不是大型國企,就是政府財政,這種情勢下,決策者偏好寬鬆貨幣政策,而罔顧貨幣技術官僚建議,也是情理之事。換句話說,在當前中國,貨幣政策是最大的政治。
在今年博鰲論壇上,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演講時對台下觀眾打趣說:「我在想是站著說還是坐著說,我發現在座的政治家都喜歡站著說,我是搞經濟的,應該坐著說;坐中間的站著說,我是坐在邊上的,還是坐著說。現在演講臺也撤走了,我還是坐著說吧。」
現在我們看清楚了,因為是坐著說,所以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