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引起世人廣泛關注,有媒體稱這是一次「冠蓋雲集」的盛典,可謂恰如其分。我有一位年輕朋友想到清華園感受一下現場氣氛,居然提前從單位組織的春遊中返回。沒想到當他興沖沖地趕到清華西門時,卻被十幾位保安攔住去路。他又奔向南門,場面更加森嚴,還有幾輛警車和許多城管在那裡守候……
這位朋友兩年前還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曾參加過該校建校45週年活動。他告訴我,校慶期間,香港中文大學為了讓普通市民也能感受到大師的風采,特意在香港中央圖書館為市民舉辦八場「博文講座」。講座由學校最知名的教授主講,其中包括文藝評論家李歐梵先生、校長瀋祖堯先生和資深大律師梁定邦先生等人。此外,香港中文大學還舉辦了「校慶嘉年華」活動。活動的內容除了文藝演出、科普講座、各種展覽、參觀校園之外,還專門為小孩子準備了各種兒童遊戲。值得一提的是,校慶活動沒有任何儀式,更沒有邀請任何官員參加。因此這位朋友感慨地說,清華大學關起門來辦校慶實在是氣量狹小,不可思議。
為什麼作為「老大哥」的清華大學會如此「小氣」呢?這恐怕與清華大學複雜坎坷的經歷有關。在我看來,百年清華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清華成立到1952年院系調整大約40年左右。在這一階段,清華園可謂大師雲集,精英輩出。在這裡教過書或者從這裡走出來的人有梁啟超、王國維、梅貽琦、胡適、趙元任、陳寅恪、潘光旦、吳宓、金岳霖、朱自清、俞平伯、馮友蘭、葉企孫、錢穆、梁思成、葉公超、鄧以蟄、華羅庚、錢偉長、費孝通、王力等等。大師的最大特點是人格獨立,思想自由,知識豐富,文理皆通。因此清華奉行的是「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實行的是以人文主義為主的通才教育。據說在清華校訓中,除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外,還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八個大字。後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被刪掉了。
第二階段從1952年到1980年前後有30年左右。從1952年起,清華大學在全面學習蘇聯的基礎上廢除通才教育,開始全力以赴地培養所謂專家。因此人們把這一階段的清華大學稱之為「工程師的搖籃」。當時清華大學的口號是「又紅又專」「聽話出活」,這其實是在培養馴服的工具。
人們也許並不知道,就在清華大學進入第二階段的時候,愛因斯坦曾經尖銳地指出: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他還說:「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310頁,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於是,當這些受過很好訓練的專家們設計進入工作崗位之後,人們才逐漸發現:我們的城市為什麼總是那麼冷冰冰地沒有人性?我們製造的產品為什麼那麼毫無創意?我們培養的學生為什麼有知識沒有文化?我們的大學教授為什麼沒有創新能力?我們的大學校園為什麼總是醜聞不斷?應該承認,從劉海洋虐熊到藥家鑫殺人,再加上接連不斷的自殺事件,都充分證明了我們的教育從這一階段開始就出了問題,清華大學當然也不例外。
從1980年初到現在是清華大學的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清華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出國留學並滯留海外,就是進入官場進入領導崗位。因此人們把清華大學稱為「留美預備班」、「權力的秀場」或「當代的黃埔軍校」。其實,清華大學的前身就是留美預備班,直到1928年國民革命成功、羅家倫擔任清華校長之後,才把清華學校改為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教育的獨立,從此依賴外國為我們培養人才的時代已經過去。沒想到七八十年以後,我們又回到原地!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年來清華大學為國家培養出300多名部級以上幹部,因此清華、北大是全國唯一能夠以學術壓住宦術的地方。這也正是問題的所在!在許多人眼裡,學術不是追求真理的工具,而是追逐權力的手段;學校不是以培養大師為榮,而是以能出幾個大官為傲。這種價值觀充分反映了教育的迷失,社會的墮落。難怪一位清華校友在《中國週刊》上看到《清華與國運》的文章時,居然把標題看成了《清華與官運》。
大師是什麼?除了前面列舉的「人格獨立、思想自由」等16個字以外,還需要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廣博胸懷。相比之下,那些一門心思向上爬的大官們卻不僅沒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而且在面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等大是大非的時候,也許會情不自禁地說:「關我屁事!」
有人說,在繁體字中,「愛」(愛)字有「心」,「義」(義)字有「我」,「導」(導)字有「道」,「誌」(志)字有「言」。但是在簡體字中,卻成為愛字無心、義字無我、導字無道、志字無言了。這難道就是上述大官們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