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成百日後的孔子雕像突遭遷居,這一令人困惑的舉措被《法蘭克福匯報》解讀為中共最高層權力鬥爭的「又一跡象」。該報認為倘若官方連孔子都不能接受,它所要彰顯的國家「軟實力」只能是「空洞無物」的。
《法蘭克福匯報》4月26日寫道:「孔子也突然失蹤了,那尊將近10米高的雄偉的青銅雕像,3個月前剛剛在天安門廣場旁邊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門前揭幕,如今一夜之間就被拆掉了,現在放在博物館內不起眼的院落裡。這個行動關係到對人民共和國核心位置的象徵性佔據,所以可以被解讀為最高層權力鬥爭和文化鬥爭的又一個跡象。迄今為止,官方沒有表態。」
「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在文化上自我表現的最高部門,直接由文化部負責,它在一月份還將孔子雕像作為首都的新名勝來介紹。另一個與此類似的急轉彎也令人困惑不解,藝術家艾未未的工作人員告知,就在艾未未被關押之前不久,國家安全官員還問過他是否願意當全國政協委員,這是一個崇高的國家榮譽,被分配給某些經過挑選的名人。顯然那是另一個政府部門所為,而不是幾天之後拘押艾未未的部門。」
評論認為,「迄今為止,中國官方不敢用一定的文化表達來明確自己的認同,它雄心勃勃所要彰顯的國家‘軟實力',其實是空洞無物的。國家博物館的官員們急忙保證,並不是要用孔子來尊崇某個特定的思想,而是要尊崇在全世界聞名的中國文化的代表。」
評論還寫道:「吳為山的雕塑也遠遠超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孔子聖像。它所表現的孔子與其說是個體形象還不如說是自然天成,猶如一塊突兀而起的峭壁,面孔粗曠,閉目養神,彷彿暗示著可以包容一切。雕像豎立在核心位置似乎印證了融合的意願,它日益表明文革後北京的象徵政策,即摒棄階級鬥爭劃線,轉向矛盾的和諧。」
「也就是說孔夫子與要消滅他的毛並立,舊中國與新中國並立。儘管這樣宣告的‘和諧'當然適於粉飾繼續存在的衝突和鎮壓,可是也打開了一個繼續發展的可能空間。」
誰讓孔子雕像搬家
作者提出的疑問是:「孔子雕像的讓位是否意味著紅色派別的勝利,這一派是否又想重提反封建鬥爭或者不過是強調中立主義的陣營佔了上風,甚至不願意讓孔子這樣具體的思想家作為整體的象徵」
評論最後指出:「在最近幾個月裡,中國的網際網路公眾已經對這尊雕像爭論不休,很多人表示歡迎,將它視作這個在文化上日益斷根的社會的希望象徵,同時也有很多人予以拒絕,認為這種象徵性的特權化會引起誤解,讓人以為儒學又將成為中國的國家學說。也許,這是紅色陣營和中立陣營的聯合行動,就算迫不得已,這兩個陣營也只會承認國家是文化。」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