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詩中以春天作為背景來展開的多到不可勝數,例如王維那首被時人反覆詠唱的《送元二使安西》,開頭便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分明是一個春天的早晨,詩人在驛站邊送他的友人到邊疆去。專門寫春天的詩也相當不少,其中影響最大的至少有三首,這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孟浩然的《春曉》和杜甫的《春夜喜雨》。
《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陳後主的作品,與《玉樹後庭花》同類,可以入樂,屬於清商曲辭中的吳聲歌曲。後來頗有人沿用此題寫新詩,均為五言,大多寫相思離別,主要特色在於艷麗,內容和形式都不脫梁陳宮體的格局。張若虛雖然也沿用舊題,卻是七言的長篇,傾向也與宮體詩大異其趣。其瓶雖舊,其中的酒卻簡直是全新的。詩雲——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樣的長篇顯然不能入樂,這樣就同先前那種靡靡之音的樂調完全脫鉤;全詩可分九段,四句一段,逐層換韻,情文相生,朗讀吟誦起來富於新鮮的音樂之美。更重要的是詩的主題和傾向與先前不同了,這裡把春、江、花、月、夜五者全都寫得很美,而貫穿其中的是關於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時序遷流,江月依舊,人生易老,苦惱甚多,唯有美好的感情可以超越時空,具有永恆的價值,給人生以莫大的安慰。這裡洗盡了先前宮體詩中的色情和肉慾,沒有任何低級趣味,高尚雅潔,發人深思。
即使單就寫景而言,張若虛也是難得的高手。詩中前十句集中地描寫長江入海口春夜月光下的美景,入微而傳神,例如「月照花林皆似霰」、「汀上白沙看不見」這樣親切生動的句子,非親自見過江上極透明的空氣、極明亮的月亮者,不能道出。張若虛是揚州人,他寫起本地風光來,自然特別來神。
與《春江花月夜》那樣長篇大套、花團錦簇地詠唱人生哲理相反,孟浩然的《春曉》異常簡單,只是一點小感觸,而其中也並不缺乏哲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短短二十個字,寫了一點詩人早晨醒來時的感觸。詩人一夜沒有睡好,風聲雨聲讓他擔心花朵可能經受不住;後來迷迷糊糊地睡去,連天亮了都不知道。這時到處都能聽到鳥叫的聲音,美妙極了。儘管有風雨,春天仍然是擋不住的。生活裡總會有曲折變化,詩人既有他的擔心,又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在這樣一首非常明白易懂的小詩裡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所以很耐讀。
杜甫的《春夜喜雨》遠離哲理,只寫現實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和感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錦官城就是成都,當時杜甫流寓於此,關心這裡的一切。春天是萬物生長的時刻,迫切需要雨水,而春天又最容易乾旱,「春雨貴如油」,所以當夜間有雨時,詩人高興極了,一上來就寫下了「好雨」二字。頷聯的「潛」、「潤」二字形容綿綿的小雨極得要領,「好雨」不僅好在及時,其降臨的方式也是好的。這一聯後來成了名句,在它的本意和引申意上被頻繁地引用。
二
春天包括三個月,習慣上又分為早春和晚春兩個階段。一般來說詩人們更多地喜歡歌唱早春,名篇如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詩人當時在江南當一個小官,他拿自己的家鄉(在今河南省)同這裡作比較,最深刻的感觸是這裡的春天來得早。黃鶯在和煦的春光裡放聲歌唱;水草也越來越滋潤了……早春雖美,還是不能解決詩人對故鄉的苦苦思念,江南的美景倒是讓「宦遊人」更加感慨哀傷了。
韓愈的《早春》則專寫早春之美而不涉及其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初春,在小雨裡,去冬枯萎的草重新生出了新芽,還只是剛剛冒出一點,從遠處看,野草已經甦醒了,有了清新的顏色,但它還是那樣的輕微,那樣的若有若無,在近處甚至不容易看得出來。
小雨中的早春太美好了,詩人甚至認為它比春天正式到來之後柳絮飛舞的時節更為可愛。萌芽以及萌芽的前夜,代表著希望,代表著未來,它雖然還非常微弱,非常不起眼,但它實在是最有前途,最有力量的東西,因此也是最美好的東西。
同這一首《早春》相映成趣的是,韓愈又有一詩專寫晚春(《游城南十六首》之三):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暮春時節百花齊放,萬紫千紅;柳絮亂飄,榆錢飛舞。詩人採用擬人的手法,把那些花草形容成很懂事的樣子,他們知道春天快要結束了,抓緊時間來表現自己,看誰更芬芳更美麗;而楊花榆莢則比較「弱智」,不知道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只曉得到處亂飛。花草樹木有無靈性及其水平的高下,本是一個可以聽憑詩人隨便發表意見的話題。韓愈對柳絮一直沒有好感,他在《早春》詩裡已經說過,有著小雨和草地的早春,比「煙柳滿皇都」的晚春不知高明到哪裡去了;到這裡又把柳絮以及榆錢批評了一通。韓愈對早春的欣賞實在是到了很固執很天真的地步。
楊巨源的《城東早春》同樣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的敏感和熱愛: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詩人最愛早春,因為這時候柳樹才開始發芽,春天也處於起始的階段。等到繁花似錦的時候,誰都感覺到春天,此時早已「出門俱是看花人」。而「綠柳才黃半未勻」的美景,只有感覺敏銳的詩人才特別珍重。
三
到晚春後期,天氣漸漸熱起來,春天就要過去了。熱愛春天的詩人們很想挽留住她,這樣的詩人很多,而寫得最好玩的也許是賈島的《三月晦日贈劉評事》: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特別留戀春天的詩人與朋友相約在三月三十日這一天晚上不睡覺,因為明天就不是春天了!苦吟詩人苦苦地尋求生活中的詩意,並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將它表現出來。
如果既在晚春,又為思鄉所苦,那麼寫起詩來就要比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更為淒苦了,這一方面可以舉崔塗的《春夕旅懷》為標本——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華髮春催兩鬢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崔塗原是一位窮途潦倒的詩人,在外漂泊多時,自稱「孤獨異鄉人」。其詩多嘆老嗟卑,《春夕旅懷》寫得尤為低沉。金聖嘆曾對此詩評點道:「‘水流’是水無情,‘花謝’是花無情。何謂無情?明見客不得歸,而盡送春不少住,是以曰無情也。何人胸中無春怨,如此卻是怨得大無賴矣。三是‘家’,卻不是家,卻是 ‘夢’,卻又不是夢,卻是床上客。四是‘月’,卻不是月,卻是‘鵑’,卻又不是鵑,卻是一夜淚……」評點甚為貼切。
四
唐人寫春天的詩大抵以寫景抒情為多,也有諷刺詩,那是因為在春天也有不少讓詩人看不順眼的事情,如儲光羲的《洛陽道五首獻呂四郎中》其三:
大道直如發,春來佳氣多。五陵貴公子,雙雙嗚玉珂。
當時洛陽官貴人很多,一到春天,他們的子弟成群結隊地外出遊春,在大路上奔馳。「雙雙嗚玉珂」頗近於今之所謂「飆車」——這些貴族子弟太驕傲放縱了。作者冷眼旁觀,大約很不以他們為然。所以這幾首詩好像只是客觀的描寫,其實隱含著一點諷刺的意思。魯迅先生說,諷刺的生命是真實,「它所寫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見的,平時是誰都不以為奇的,而且自然是誰都毫不注意……現在給它特別一提,就動人」。儲光羲這首詩正有這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