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全球金融大泡沫沒有進行修復,對於資產泡沫創造的負債,通過救市的政策來平衡子虛烏有的負債,2008年創造的金融泡沫,非但沒有吸收,反而復活了。
金融市場這些贏家,或者政府替輸家還給贏家的錢,這不是實際得來的資金,而只是印鈔票,這導致今天金融資本大量走向硬財富,去投資農產品、大宗商品、去儲蓄。這種走向硬財富的投資戰略,帶來的結果就是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使得投資拉動的國家本幣升值、投資成本上升,最後導致全面的通脹結果。這就是救市後遺症,如果真的吸收泡沫的話,關鍵不是在於把自己放出去的錢收出來,因為如果越是收錢,就是對於實體經濟更嚴重的打壓,關鍵就是這些資金引導到通過財富的做大,吸收負債所創造的泡沫。
最近流動性氾濫的問題非常複雜,因為貨幣政策不對稱,助漲了套息的交易,大家不滿足銀行的利息,紛紛尋找新的高收益的投資機會,這種現象也在不斷的發生。至於最近M2的增長,實際上並不能認為存款自發的增長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是銀行的表外業務,現在重新回到表內。
另外需要關注的是產業資本虛擬化的問題,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利率的上升,人民幣升值的步伐加快,再加上我們節能減排的壓力,我國民營資本打開自己盈利空間的能力非常有限,最終選擇的結果可能不是學者想像的產業升級,而是資本退出自己擅長的舞臺,進入到私募基金、房地產等靠價差賺錢的商業生態方式。這和2008年之前通過非常簡單的加工貿易做大實體經濟、帶來財富經濟的貿易有本質的差異。
貨幣政策需避免適得其反現在的貨幣政策無論是數量型的還是價格型的,對於目前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可能起到的是一個止痛劑的作用,是事後量的緩解,如果不能治本的話,貨幣政策可能適得其反,經濟最後可能還是通過硬著陸解決2008年本應該吸收的流動性。
在沒有實體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下,通過貨幣政策運作,可能加速這一情況的發生。
目前我們採取的辦法是緊縮,無論是通過政府戰略性的新興產業,還是結構調整制定方向,希望政府投入的資金能夠真正進入政府想去的實體經濟。但目前大量的錢沒有順著政府指引的方向,反而追求抗衡通脹、高收益的投資帶來資產泡沫,而這種資產泡沫更加加劇這幾年經濟增長留下的後遺症。
從這個角度來講,穩定物價、穩定房價就變成了政府迫不得已要採取的政策,這帶來的效果可能是更加嚴重的流動性氾濫的問題。例如最近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漲,這將使得實體經濟成本不斷提高,套利套匯的問題更加嚴重;而貿易逆差和外匯儲備增長,更給我們宏觀政策帶來很大的影響。目前貨幣政策有效性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吸收存款非常困難,而體系之外的資金非常富裕,而且很多投資者,都在體系之外資金循環當中尋找自己高收益的投資渠道,這一點,貨幣政策是根本沒有辦法去有效的監管,而這將會對未來中國實體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
此外,由於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延續,目前投資的力度非常大,打開了成本上升的空間,原材料市場中投機操作,讓我們感覺到體系之內緊外松,這也可能使貨幣政策效果受到嚴重的衝擊。
重新打造製造業是關鍵由於各國政府害怕硬著陸,從而採取量化的貨幣寬鬆政策,本來泡沫膨脹的流動性,被救市政策激活,導致輸入型的通脹不斷加劇。如果按照傳統的做法來應對,就是加劇了流動性氾濫的問題,雖然我們認為製造業應該結構調整,應該升級,但在很多美國的媒體,也是要求美國國民通過自己踏實的生產,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看不起世界加工廠的地位,進行轉型升級,不是由市場活力刺激經濟的轉型,帶來的結果就是實體經濟陰盛陽衰;害怕負利率,帶來的結果就是走向體系外市場的資金;加上熱錢,以及國家財政政策的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幾股力量疊加,造成了目前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問題。因此貨幣政策要做的,還是要打造中國經濟的活力,應該培育健康的流動性需求,吸收多餘的流動性。
那麼,這個健康的需求在於什麼地方?製造業的重新打造是一個重要的手段,而過快地加速服務業、金融業的發展,有可能會出現陰盛陽衰的問題。
此外,目前中國並不是沒有讓自己的製造業在自己的本土生根發芽的基礎,我們加快價格的調整、產業升級的調整,但沒有繞開製造業所面臨的金融困境在這樣一個大幅度的成本推動型的情況下,我國企業走出去無法規避成本通脹的渠道,最後選擇的就是利用成本推動型的生態環境,尋找商業利潤,雖然短期有收益,但是長期中國經濟會出現越來越多問題。所以,能不能加速中國市場經濟的活力,不在於用金融、貨幣的手段,更多的可能還是要給民營企業一個正常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