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距離國家、權力、金錢最近的掮客(圖)

發表:2011-04-25 22: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華的家底

建校優勢:清華系美國退1千多萬戰爭賠款創辦

清華大學一出生就是「貴氣逼人」的,其前身為清華學堂,曾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據史料記載,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醜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規定美國可分得3200多萬兩(合2400多萬美元)的戰爭賠款。出於「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的目的,美國國會決定將庚子賠款退贈一半用於教育,隨後選址清華園設立學堂,即赴美留學前的預科。

儘管後來的清華學子習慣將這段建校史看作激勵其發奮圖強的「國恥」,但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時局動盪的中國少有機構象清華這樣有充沛、規律、不貶值的資金來源。據投資業人士的測算,清華100年前拿到的1000多萬美金粗略按4%年息相當於今日的5.24億美元。大手筆的辦學投資成為清華得以加速發展的主要條件之一,這是同期其他大學難以相比的。

品牌優勢:「清華系」叱吒股市,「造富」能力全國第二

百年後,時事俱變,清華大學的財力依然讓其他大學艷羨。據《中國經濟週刊》報導,清華大學成立清華控股,這個涉及多領域的投資集團擁有數家上市公司和28家控、參股企業,2008年總資產達353.24億元。另有研究機構發現,一群與清華大學有歷史淵源的高管群體控制了接近10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為14105.46億元,佔股市總值為5.02%,「清華系」整體能量不容小覷。

擁有清華紫光、清華同方這樣耳熟能詳的企業,加之如此多貼著清華標籤的董事長、總裁、總經理,清華已不僅僅是一所大學,它還是註冊商標,成功品牌。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名中,清華在「產業收入」一項得到97.8分,而哈佛大學只得到34.5分。這意味著清華在中國經濟轉型中得到了足夠多「致富」的機會。而在今年初發布的「2011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上,清華培養出70位億萬富豪,僅次於北大,這或是母校給他們最好的「回饋」。

資源優勢:每年獲得數十億財政特別「關照」

如果說「清華畢業」的光環對大學新生還稍顯遙遠的話,躋身這樣一所名校享受到的資源優勢本身也足夠誘人。幾年前大學校長痛斥本來就不多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猶言在耳。清華作為中國政府「985計畫」的重點關照對象,每年可拿到數十億的特殊撥款。當然,這個項目的資金不是向該計畫所屬的38所重點大學平均分配的。反觀英國,126所高等學校每年分享660億的政府資金,但卻創造2220億的社會財富,優秀的創值能力被形象的描述成奶牛(吃進去草,能擠出奶)。

人脈優勢:MBA學員掏高價攢關係,政商通吃

美國《商業週刊》注意到清華MBA學員這個特殊群體,報導指出,「在中國,如果沒有多少關係做不成多少事,清華大學國際MBA項目是少數幾個地方務必要抓住的。」來自臺灣讀MBA一年級的學生認為,如果不夠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將會失去大量構建關係網的機會,錯過有趣的人,「有時候覺得這太過頭了。」

在臺灣人還不太理解這一「中國特色」的時候,清華大學已經悄然提高進入MBA獵取人脈資源的門檻。有新聞說今年清華在職MBA的學費飆升至18.8萬元人民幣,漲幅超過40%。專家稱名校MBA學費追漲的原因主要在於保持身價;對於學員而言,高學費則表明瞭這個交際場所的級別,能夠積累足夠的人脈資源是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的。

當然,深厚的人脈並不僅僅在商界吃香,政界、學界或多或少亦存在「清華系」的影子。據統計,清華大學建校百年共有17萬多名畢業生。建國以來,清華畢業或曾在校工作過的校友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30人,工程院士144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4人,省部級以上幹部超過280人,其中曾任和現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另據清華2007年的就業數據,54.2%選擇到特大型國有企業、重點高等學校、省部級以上科研單位、部隊等重要行業和領域就業。

「被需要」的清華

「名校情結」渴望知識還是金錢?

無論從金錢還是權勢的角度衡量,清華的「家底」都是雄厚的。這或許不是這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的大學追求之全部,但今時今日的清華卻實實在在滿足著社會的「需求」。經濟學家、制度學派創始人凡勃倫曾在在上世紀初提出「教育公司」的概念警告商業原則對美國大學的滲透。「大學越來越越追求品牌價值,學校要求老師生產更多的學術產品,這樣學校的LOGO價值就越高,對生源就更有吸引力,這樣學生畢業後就能收入更高,反過來提升學校的品牌價值。」

上述品牌價值的循環改變著社會大眾對於清華畢業生的判斷標準。凡是有「名校情結」的中國家庭,清華進榜幾乎是當仁不讓。每年夏天清華校園裡擠滿各地來參觀的中小學生,拍照留影一臉虔誠。《中國青年報》去年的調查中有接近50% 的受訪者認為進了名校能夠掙更多的錢。另有新聞報導了一名清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靠賣豬肉為生,不少人就會罵他們浪費國家教育資源,甚至當笑料調侃。

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宣布10年內向清華大學捐資10億元人民幣,支持清華大學新百年的發展。

企業捐贈關乎善心還是另有所圖?

還應當引起注意的是,對於清華的「需求」還超越了個體或者家庭,商業力量也一直覬覦著學校優質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清華百年校慶前後,清華得到了數十億的捐贈。以捐贈人命名的樓有30棟,千萬級別的各類捐贈不低於50筆。目前數額最大的捐贈來自香港創律集團董事長徐增平,這位十多年前買下「瓦良格號」航母的富商出手2億元人民幣贈與清華大學物理系。這些巨款當然可被認為是社會熱心教育的共識,但為什麼總是集中在清華?

一位來自其他大學的專家指出,清華在中國的得天獨厚,遠遠超過美國的哈佛,在老美眼裡,完全不可理解。作為「中央集權、官本位現象」在教育界的延伸,中國的社會與企業,必然會特別關注北大與清華,因為這是登龍門的保證,富貴的象徵。

清華距離國家、權力、金錢最近

「我們在時代裡迷失,母校也很難倖免」

清華大學建築系99級畢業生劉天昭在寫給母校的信中描述了這樣一種普遍觀感,今天的清華,也比十五年前更加「主流」,已經很難更「主流」了——沒有哪所大學,比清華距離國家更近,距離權力更近,距離金錢更近。隨著坐標的偏移,清華在另一方面開始離「獨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漸行漸遠。這位依然對母校懷有深情的校友解釋說,「清華就是我們,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我們在時代裡迷失,恐怕她也很難倖免。」

「無知識,無立場,無求真之誠意,只剩一張文憑」

不僅畢業生,迷失在當下的清華學子也是存在的。專欄作家老愚表達了對包括清華在內的一批在校研究生的失望。「無知識,無立場,無求真之誠意,只剩下一件教育部發給的紅彤彤的文憑。無知識譜系,無正當價值觀。在回答政治問題時,他們應對有方,操著一套熟練的正確話語,眼神炯炯,話語滔滔,肢體語言豐富,堪比外交部女發言人。」在他因為這樣的年輕人感到「崩潰」的時候,另一所知名大學的教授對他的研究生發出訓示,「當你四十歲時,沒有四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一路都是教育和體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

同期,清華大學那些「天之驕子」中的「異類」蔣方舟將母校稱為「權力接班所」,「北大清華的學子一路都是教育和體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著同一軌跡,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鏈的底端。於是,大學成了掠奪政治資本的地方。」這番聽起來刺耳的言論得到校方的回應,領導稱「學校需要認真反思,這種說法是愛之越深,責之越切。」

清華不是惟一

校長矮化為政府附庸,教授爭先迎合權力的時代,學生怎麼辦?

儘管很難解釋,清華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清華是怎樣一種互動關係造就的,學子們想要追求的和學校能夠給予的十分契合,但這個共同體卻日益偏離先賢宏論中「大學之所以為大」的本意。專欄作家馬國川曾經採訪了14位中國著名大學校長,這群「掌舵人」將「力不從心」的無奈歸結於「官文化」充斥整個校園,行政化使得校長們矮化為政府教育部門的附庸,教授們只能想方設法地去迎合權力,或者主動投身官場謀求出路……這個時候,學生們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呢?

清華大學的百年誕辰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個值得記錄的時刻,此時的反思、質疑甚至苛責也不僅僅針對這一所大學。只所以清華要承擔更多,無外乎它的過去確實有自由、獨立的光芒,那曾經給這個民族以希望;無外乎它的現在交織著太多權力和利益,可以是改革前哨,也可能是保守派的堡壘。

結語

現代漢語詞典對於掮客一詞給出的解釋是,掮客指那些替人介紹買賣從中賺取佣金的人,俗稱「中介」或者「托兒」。清華大學的問題也是中國教育的問題,必須時刻警惕「掮客化」這種傾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網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