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發現規模最大、序列最清晰的明清家族墓地,還首次出土清代養老保障制度的「養老」腰牌。(網路圖片)
正進行考古工作的天津薊縣小毛莊漢代墓葬工地,已挖出81座墓葬,其中漢墓6座,明清墓75座,另有一座唐代窯址,出土600多件文物。專家表示,這是天津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序列最清晰的明清家族墓地,還首次出土清代養老保障制度的「養老」腰牌,極具研究價值。
據報導,50名考古人員花了一個多月完成81座古墓的挖掘,這些古墓按照時代分為兩部分:6座漢墓形成於西漢、東漢、曹魏時期;另75座墓葬自明中期延續到晚清時期,屬於家族墓。
在一處土穴漢墓中,墓主人的屍骨早已粉化,頭部上方整齊地擺放一對漢壺、一對盍等陪葬陶器。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專家姜佰國說,從陪葬器物來看,這是典型的西漢古墓,那時盛行薄葬制度,除了皇族,多土坑墓穴下葬且陪葬品很少。
而不遠處分布著幾座磚室墓,初步判斷為東漢晚期到曹魏時期。東漢以後,墓葬開始實行厚葬規格,一些高等級的墓葬都用青磚砌筑而成,且有青磚蓋頂,墓內分別有耳室、主室及豐厚的陪葬品,但這次發現的磚室墓因屢遭盜,磚室嚴重坍塌,陪葬品也所剩無幾。
根據航拍圖片,漢墓外的明代墓葬5排17座,清代墓葬9排58座,年代自明代中期到清代晚期,時間橫跨500多年。考古專家說,這是天津首次發現的規模最大、序列最清晰的明清時期家族墓地,一個銅木精彫清代官帽出土,說明墓主曾經位列官位,而其後輩墓葬中發現兩塊「養老」銀牌,顯示他們享受朝廷養老供奉待遇。
另外,距離墓葬群100多公尺外,一座唐代窯址也被發現。該窯址的窯室寬1.4公尺至1.6公尺,長約12公尺,包括窯室、言道、火膛、操作間等,建造方式和大陸南方的「龍窯」極為相似。由於現場沒有大量的瓷器或陶器殘片出土,專家初步推斷,此窯可能是燒制建築構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