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2004年一季度以來再現貿易逆差。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貿易逆差為10.2億美元,主要是2月份出現了73億美元的逆差。3月份儘管市場普遍預期將繼續出現逆差,但卻出現了1.4億美元的微弱順差,這意味著出口超預期而進口低於預期。
對於中國官方來說,一季度貿易逆差的出現表明,「穩出口、擴進口、減順差」的年度政策目標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安信證券一份名為《新週期啟動,季度逆差出現》的報告則認為,貿易逆差是新一輪經濟週期啟動的徵兆。
安信證券是從中長期的角度來判斷中國經濟可能要進入新增長週期的。其邏輯是:貿易逆差的出現,也就是進口較多,意味著經濟體內過剩產能的消除和內需的逐漸走強,而上一次季度貿易逆差出現在2003年和2004年的一季度,正是上一輪中國經濟週期逐漸啟動上行的時期。但對於3月份進口低於1-2月份增速也低於預期的反常表現,安信證券認為這是階段性和暫時的,二季度以後進口將逐漸恢復。
這是一種基於歷史經驗的分析方法,其核心思路是用貿易順差的變化來衡量去產能化和國內投資的趨勢,即,如果進口較多導致貿易順差減少甚至出現貿易赤字,則從側面反映了國內去產能化的過程已經接近尾聲,也就是說產能過剩已經基本消化,從而刺激國內投資需求重新開始旺盛。這裡面或許存在幾個疑問待解。
首先,這只是基於2003年和2004年的經驗,如果再往前追溯,1996年初中國也曾出現貿易逆差,但中國經濟從1995年就開始減速,1997-1998年又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直到2002年左右才恢復。
其次,一季度貿易逆差可能主要是由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因素導致的,這也與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密切相關。而從產品進口量來看,2011年一季度鋼材、鐵礦砂和原油等進口量同比增速相比2010年一季度均大幅回落,今年3月份相比前兩個月也出現了回落。那麼,未來幾個月進口會逐漸恢復嗎?至少從2003年和 2004年的情況來看,答案是沒有,當時在緊縮政策下,進口增速逐月降低,只是在臨近年底時出現過季節性反彈。這也暗示在緊縮政策下,新增長週期即使要啟動在短期也會是緩慢的。
再次,內需中的消費並不樂觀。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2010年雖然名義增速高達18.4%,但扣除價格因素其增速僅為14.8%,低於2009年2.1個百分點,今年前兩個月其名義增速也大幅下滑至15.8%。如果未來消費沒有跨越式增長,而外需依然乏力,那麼投資帶來的內需增長只會帶來產能過剩的危險(因為投資意味著要形成未來的產能),這將制約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持續性。而且,根據中金公司的報告,今年前兩個月庫存銷售比呈上揚的趨勢,PMI的分項指數也顯示庫存在上升而銷售可能繼續惡化,這都意味著未來產能過剩壓力可能會增大,投資增幅可能會減緩。
最後,從中長期來看,沒有無緣無故的增長,目前內部結構調整的壓力和外需的不確定性,是與2003年和2004年期間的最大差別。中國經濟上一輪增長週期正是在外需的拉動下起飛的,雖然2003-2004年經歷了緊縮式調控,但2005年貿易順差開始大幅攀升,進而帶動國內投資和消費的繁榮。即使2006年開始緊縮調控也沒有遏制住增長的勢頭,最終在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外需下滑下才得以遏制,當時中國國內流行的「脫鉤論」也被證明是一廂情願。
目前來看,根據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在大多數先進經濟體,產出仍遠低於潛能,失業率居高不下,而經濟的低增速意味著,高失業率的現像似乎要持續多年;而在歐盟邊緣國家,低增長率、財政困境和金融壓力彼此相互作用,帶來了尤為嚴峻的問題。
如果我們再加上來自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壓力以及中國國內的通脹壓力、債務壓力和結構調整壓力,中國不能指望在未來幾年再次出現外需井噴帶來的高速增長週期。這也是中國不得不開始調整經濟結構、調低GDP目標增速以及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和保障房建設等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的原因。
總之,今年一季度中國出現貿易逆差傳遞出的最重要的信息是進口價格的上升,這不僅會帶來所謂輸入型通脹壓力,如果以人民幣升值應對,更會進一步導致部分企業運營壓力加大和經濟減速。貿易逆差可能不是中國新增長週期啟動的前兆,雖然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