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4000萬教授」董藩

發表:2011-04-11 12:3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金錢不是壞東西,不必談錢色變,一談錢就假裝清高,是另一種極端。同樣不能用金錢代替一切,陷入拜金主義之中。

「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4月4日,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聲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對此,鳳凰網做出調查顯示,七成網友不讚同董藩教授「4000萬」的言論。而在6日下午,董藩也通過網路發表聲明稱,「4000萬」的言辭僅僅是在激勵學生進步。

「4000萬」言論一出,引得輿論大嘩,如今董藩已經回應,其意是激勵學生進步。

所謂的「激勵學生進步」,更像是在輿論壓力之下的辯解之詞。回應也許比不回應強,但簡單而粗糙的回應,並沒有廓清真相,筆者認為,仍需進行討論。

其一,衡量人生價值,惟有金錢嗎?金錢是評價成功的唯一標準嗎?在董藩的論述中,他只見金錢,不論其他,一切唯金錢馬首是瞻,這顯然是一種誤區,是拜金思維支配下的極端呈現。那些雖不富但致力於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就不成功嗎?

其二,高學歷者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嗎?有太多的高學歷者,他們畢業後追尋內心的自由,不被權力豢養,不為利益催眉,儘管不能暴得大富,但活得有滋有味,平靜而充實,怎麼就恥辱和失敗了?

其三,可以簡單地將高學歷與財富畫上等號嗎?比爾·蓋茨大學肄業,李嘉誠沒有上過大學,不妨礙他們富可敵國。將高學歷與發財連為一體,是惟學歷論。

其四,人各有志,董藩的研究生畢業後從事什麼職業,完全是他的個人選擇,豈能以不發財就不見相威脅?這種暗藏暴力思維的倫理壓力,不是為人師者所為。難怪有人感嘆「幸虧不是此人的學生」。

其五,教授有什麼理由要求學生必須在40歲擁有4000萬身家?學生能不能達到4000萬身家,一切都是未知數,老師只教給學生知識和理念,並沒教其具體的發財手段,為何要求學生一定能發大財?請問你教給學生如何賺錢的本領了嗎?

其六,將這種功利性思維延伸下來,試問董教授現在有多少身家?多少身家才配做這些學生的老師呢?如果董教授沒有足夠的身家,是不是就不配了呢?

其七,董教授為學生定下4000萬目標,底氣何在?董藩的身份是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為何如此大力鼓吹金錢至上,鼓勵向錢看,這一結論是否源於他多年對房地產業的觀察和思考?

其八,董教授這種思維會不會產生誤導?一旦極力蠱惑學生向錢看,學生受其感染一味向錢看,能否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會不會採取不正當手段牟利?

其九,這是為了一時炒作譁眾取寵還是董藩的財富信仰?曾有記者披露,董藩當初為了引起媒體關注,曾在一些記者的博客留言索要郵箱地址,然後將自己撰寫的萬言書投給很多媒體,終獲成名。如果是炒作,不能不令人嘆息。

其十,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精神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育人理念是「治學修身,兼濟天下」,一心往錢看、滿腦子銅臭的教授,是不是有悖北師大校訓精神和育人理念?

當然,需要釐清的是,金錢不是壞東西,不必談錢色變,一談錢就假裝清高,是另一種極端。多年前,人們陷入誤區,認為財富是腐朽的東西。但是,同樣不能用金錢代替一切,陷入拜金主義之中。此外,也不必對董教授的言論進行道德抨擊,他所說的只是一家之言,他完全有自由表達的自由。筆者認為,其言論的最大價值在於,他對金錢的膜拜,向公眾提供了一次社會大討論的契機,即,當前,我們該如何看待金錢、成功?他還提醒我們,當前拜金風為什麼愈演愈烈?也許,當官員陷入GDP崇拜、高校向權貴彎腰、社會上信仰誰有錢誰光榮……的思緒瀰漫不散時,董教授的4000萬論,並不顯得多麼突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華工商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