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年,正值全球經濟穩步回升、增長範圍逐步擴大之際,一系列突發事件,包括因中東地區動盪局勢引起的油價飆升和日本地震災害,為經濟強勁復甦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這會使全球經濟增長在今年上半年有所放緩。
日本地震不僅是其歷史上最強的一次,而且還與海嘯、核事故結合在一起,顯著擴大了受損範圍。儘管目前還無法確定最終造成多大損失,但初步估計將達到15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GDP的3%,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1.5倍。其中受損最嚴重地區的製造業約佔其全國生產總值的4%,同時農林漁業共佔其GDP的6%。
對於日本其他地區,由於核電站遭到破壞,停電成為影響經濟活動主要原因。預計電力供應至少要到4月份才能得到恢復,屆時生產活動將會再次提速,並在明年初回到地震前水平。就近期講,地震的衝擊會讓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並遠遠超出當年阪神地震所造成的影響,而亞洲地區下個季度的經濟增長也會因此有所放緩。
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次地震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將主要集中在生產供應環節。日本聚集了眾多製造業和工業生產商,生產包括汽車、高科技產品,甚至一些特殊加工材料。沒有了這些零部件的供應,全球其他地區的生產活動也會被拖累。
對新興亞洲國家,我們可能會看到三四月份的商品貿易和工業生產由於日本地震受到一些拖累,特別是考慮到這些國家與日本緊密的貿易和生產聯繫,以及製造業較為集中在這一帶的特點。受到影響最大的可能是東南亞國家,中國和印度相對會比較輕微。在亞洲以外,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受到的負面影響也相對較小。
對日出口方面,中國2010年對日本的出口僅佔其出口總值的7.7%,相比美國的18%、歐洲的19.7%要小得多。
從歷史數據來看,美國的GDP變化1%,會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約有5%的影響,轉換到GDP就會產生0.8%到1.1%的影響。而在近期發生的事件裡,油價上漲實際上對發達經濟體的衝擊相較於日本地震更大,因此我們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也更多來自這一方面。
從去年10月份起,隨著全球宏觀經濟各項指標向好,油價就已開始穩步上升,這其實反映了市場對經濟增長普遍看好。然而從1月份至今短短几個月,油價漲幅已經達到20%,這主要是因為近期中東和北非的動亂,讓市場擔憂石油的供應會出問題。
對於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油價上升會直接影響家庭和企業的實際消費能力,進而直接或間接地使其縮減消費支出,這一部分又佔美國GDP的70%,對整體經濟增長的影響非常大。另一方面,油價的上漲,特別是因為地區局勢不穩定造成的擔憂會影響金融市場,進而波及家庭和企業的投資財富和對經濟前景的信心。這部分的影響難以量化,但我們可以看到去年歐債危機造成對股市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對中國而言,中國私有汽車的擁有率相對於發達國家還很低。比如,美國平均1000人擁有約577輛私家車,而中國僅為36輛,加上國內的油價與國際標準還有一定距離,因此,油價上漲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在現階段還比較有限,更多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傳導。
既然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會直接影響中國出口,在歐美消費支出因油價上漲而縮減的大背景下,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增長可能較此前預期略有放緩。
另一個方面,不斷上升的油價現階段更直接反映在通脹上面。我們預計中國的通脹水平會在上半年達到峰值,在一系列貨幣政策和基數效應的作用下,下半年回落。但如果油價在今年持續攀高,那麼政府設定的4%的通脹目標恐怕難以實現。
短期來講,可以通過不提柴油和汽油的價格來舒緩通脹壓力,但是油價長期不與國際接軌可能為中國經濟結構帶來問題,這也與「十二五」規劃強調的注重有質量的經濟增長不一致。
總的來說,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增長已相較去年四季度有所放緩,樓市調控和控制通脹預期的一系列措施已經在年初產生影響,從近兩個月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看到,零售業和新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增長趨勢確實有所放緩,貨幣供應(M2)和信貸增長在今年初也進一步放緩。
這表明,儘管外界環境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貨幣的正常化進程仍在繼續,控制通脹的預期仍然是現階段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