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華聞週刊》報導,「30歲之前鐵定回國。」丹妮給自己制定了非常明確的海歸時刻表。而像她這樣的「過渡態」華人,比例很高。對身在異鄉的學子與工作者而言,很難不慎重規劃自己未來的每一步。《華聞週刊》記者調查發現,很多「過渡態」華人,對於結束這種狀態後的未來,心裏很不篤定、踏實,有著各種焦慮與擔憂。
回國有回國的焦慮
海歸再就業形勢嚴峻
今年29歲的化學女博士Chi打算明年回國。自去年開始,她已經聯繫了一圈工作,但都不太滿意。即便是全世界500強企業,給她這個海歸女博士開的薪水也只有1.3萬人民幣,而且是稅前。這是她目前在英國收入的一半。
她無奈地表示:「這就是國內的現狀,我朋友是中國科學院畢業的博士,現在一個月收入是6000元人民幣。」此外,儘管她已經在英國有兩年半的工作經驗,可入職仍要先從基層幹起,並無捷徑可走。「華人在英國企業工作,很難在短短兩三年內升職,如果離開時沒有一個‘位子’,回到國內,也必然還是得從零開始,再熬資歷。」
而另一大尷尬是,為了發揮英語優勢,海歸通常會選擇進外企,可外企裡,華人的上升空間也很逼仄,外企大多「空降」管理層,因此華人中能做到中層的都不多,擠進高層的更是鳳毛麟角。如果進中企,其企業文化、工作環境、職場人際關係與模式,都與英國企業相去甚遠,適應起來更不容易。丹妮的同學回國工作不到一年就「撤」了,如今選擇「去香港過渡兩年」。
回國後生活質量下降
空氣清新、食品安全、信息自由、各類文化生活豐富,且垂手可及。然而,回國後,卻得面臨另一番景象。比如Tony就很擔心食品安全問題,而收入落差導致的生活質量下降,也是他的一大焦慮。
他現在每月2000餘鎊收入,在倫敦生活得安心、舒適,雖然每月也是月光,但沒有存錢買房買車的壓力。可回國就業,除非進證券、投行金融行業,否則收入可能要降一半左右,而國內通貨膨脹問題又嚴峻,衣食住行、尤其是租房成本都非常高,生活質量必然受影響。
此外,既然是打算落葉生根,就得買房買車,這也不是一般的壓力,他慨嘆「國內大城市的房價都高得離譜」。如果沒有對比,也便不會落差很大,可現在卻要由‘奢’入‘儉’,便很考驗「後過渡態」的適應能力。
「大齡」剩男剩女危機
29歲的Min在英國無心找男友,至今單身,「我自己的狀態都不定,又不想隨便談了,只能回國再找。」可自己的年齡卻讓Min和她的父母不乏憂慮,「出了國的女生,眼界都高,可30歲的女生再想找到優秀、合意的男生,選擇空間總是小很多。」
丹妮目前在倫敦有一個華人男友,感情深厚,可問題是,兩人一個來自上海,一個來自廣州,目前對具體的歸國時間、歸國城市,都沒達成一致,這給目前的感情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如果分了,回國後我也不年輕了,還得重新找。」相對而言,男性「過渡態者」對此問題的憂慮要相對小不少。
留英有留英的鬱悶
臨時改主意欠規劃
儘管絕大多數「過渡態者」都明確對記者表示了堅定的「歸意」,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示,如果條件合適不乏留下的可能。只是,這種「過渡態」的生活多少有點「游擊狀態」,如果突然改變主意決定留英,可能會由於少提前規劃,而有些措手不及,甚至錯失很多良機。比如Kate現在每月月光,並不注意存款以備將來買房,也從未在意自己的信用積累,更沒有關心各種保險金的繳納情況。
過渡心態,也會導致「該出手時沒出手」,比如沒有在房市低迷時,及時出手買房等。如果過渡態者臨時變了主意,缺乏事先的規劃就會埋下隱患。
擔心職場天花板
如果真決定留在英國,職場透明天花板是華人都不得不面臨的一大問題。「在英國企業裡,華人要想做到管理者崗位,不是沒可能,但難度很大,儘管回國可能也一樣面臨升職的壓力,但只要不是進外企,至少沒有隱形天花板的問題。海歸多少還是在競爭中佔優勢。」Lawrence說,如果將來留下來,透明天花板的問題,是他最擔心的。「男人事業為重,如果一輩子做一個基層職員,就算資深,收入不錯,也沒什麼成就感,生活質量的優越很難彌補這個缺憾。」
他鄉漂泊感難以驅散
「獨在異鄉為異客」,儘管英國不是一個很排外的國家,但真正要融入這裡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真正和英國人建立無礙的深厚友情,終究不易。記者採訪的華人裡,在提到這一點時,無一例外地表示:可以和本地人看上去很熱絡,彼此有禮貌,但很難深交,更談不上成為真正知心的朋友。他鄉飄零感,很難徹底驅散。
事實上,大多數過渡態者決定最終要回國的主要原因也是:家人、朋友、文化的血脈之根終究在國內。而如果選擇留在英國,對第一代移民而言,則要做好終生體嘗「漂泊感」的心理準備。當然,凡事都有利弊,能夠繼續享受留在英國的各種優越性,也是他們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