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沙特阿拉伯東部省的警方向空中發射實彈,以驅散什葉派(Shiite)穆斯林抗議者。這將給中國和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敲響警鐘。
中國剛剛晉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沙特石油的最大進口國,而沙特的原油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日益重要的因素。鑒於中東對整個亞洲經濟的重要性,中國及其鄰國依然無法影響阿拉伯世界的局勢發展,同時可以說是受局勢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儘管中國盡最大努力使原油來源多元化,但中國推動增長所需的進口原油大部分都來自沙特,而沙特能源豐富的什葉派東部省在該國原油生產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中東每天向中國供應290萬桶石油,佔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一半多,其中沙特的供應量為每天110萬桶左右。
中國官員說,他們希望截至2015年,中國與沙特的貿易能夠增長約50%,達到600億美元,這將進一步增加中國對沙特的依賴性。
中國並不孤單。日本也長期依賴於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韓國是海灣地區液化天然氣的最大進口國之一,而韓國的工程業巨頭修建了中東沙漠裡的大多數煉油廠和管道網路。就連亞太地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也依賴中東原油。
韓國去年在政治上取得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勝利,為一個由韓國電力(Korea Electric Power Corp.)牽頭的工程業財團敲定了一樁規模200億美元的交易,在阿布扎比修建阿拉伯世界的首個核電站。但韓日均與美國關係密切,而美國在中東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中國政府目前影響有限。
在中國越來越依賴中東的同時,美國經濟較好地擺脫了對這一政治動盪區域能源的依賴。鼓勵國內勘探和生產的政策,如墨西哥灣的深海鑽探,雖然讓美國面臨環境風險,但幫助降低了北美受中東動盪的影響。美國消費者也發揮了一些作用。自從推動油價創下每桶146.65美元記錄高價的上一輪油價飆升以來,美國人日益接受更為節能的汽車。北美原油消耗量有所下降,同時天然氣的使用量增加。
但就在亞洲加強了同中東的商業聯繫之際,它在該地區的政治影響依然很小。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力量,以及華盛頓在與阿拉伯世界打交道方面深厚而悠久的外交經驗,都是中國無法相比的。自現代沙特之父阿卜杜勒阿齊茲 (Abdul-Aziz) 國王1945年與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會面以來,利雅得方面與美國的關係經久不衰。
雖然這些關係正在經受中東各地政治動盪的考驗,但中國並不是美國地位的可行替代。澳大利亞羅維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研究部主任希勒(Andrew Shearer)說,某種意義上講,亞洲在中東一直是一個旁觀者,而且重要的是,對中國而言,它是一個越來越焦慮的旁觀者。
焦慮的來源,在於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的能源供應如果發生重大中斷,將會產生何種經濟影響,以及北京擔心席捲中東的民主變革呼聲將為國內形成一個它不願看到的示範。希勒說,如果中東的石油供應受到威脅,美國還有進行干預的軍事能力。
在極端情況下,美國軍隊可以控制該地區的石油設施,如此一來,中國和亞洲多數地區要保證自己的供應,就得看華盛頓的臉色。希勒說,在這種情況下,石油將跟隨波斯灣美軍的灰色軍艦而行。
中國或許正在加緊趕上。它已將軍費支出增加近13%,並且正在開發自己的航空母艦。但它在南海以外施展實力的能力仍是有限的。北京最近派出最新、最強軍艦之一徐州號,幫助從戰亂中的利比亞撤僑,但與美國海軍在北非海岸附近的快速集結比起來,此舉實屬小巫見大巫。希勒說,中國擁有海上夢想,但實現夢想之路還很漫長。
需要指出的是,20國集團上次在巴黎會議上對中東民主變革表達的支持聲音,已被沙特和中國官員一起成功淡化。但如果更多的政權在事變中瓦解,北京將很難對國際上的反應施加影響。如果美國和北約要為利比亞反政府組織提供軍事支援,它們不會管中國是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