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上,再次出現要求公車改革的呼聲。有政協委員透露,目前中國每年公車開銷達2000億元,其中實際用於公務的只佔三分之一。
在中國,多年來,監管黨政機關的「公車私用」問題已經不是新聞,但日前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監察局副局長杜黎明在人民大會堂的一番爆料,還是引起與會2千多名政協委員和媒體記者的關注。《南方都市報》報導說,3月8號,全國政協委員杜黎明在發言中,以《推進公車改革勢在必行》為題指出,在不包括醫院、學校、國企和軍隊配車的調查中,目前中國黨政機關和行政事業單位的公務車輛總量為200多萬輛,這些公務車輛每年的支出達到1500億-2000億元,而且黨政機關的車輛購置費預算還在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加。在實際使用公車方面,用於辦公用途的只佔三分之一,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及其家屬的公車私用也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一則由開公車的司機私下佔用。
曾連續七年向全國兩會提交公車改革建議的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也就此向中國媒體表示,目前中國公車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主要與領導幹部擔心既得利益受損有關。廣州中山大學的艾曉明教授認為,近年來由於中國「兩會」上的議案大多沒有觸及與民眾切身相關的實際問題,因而解決問題的效果並不理想:
「這個肯定是我們的輿論監督,公民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參與它都缺乏有力的保證。還有輿論監督,新聞方面也有很多限制。我覺得這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就是說在人大能夠出現的一提案實際上都是相當溫和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你說老百姓有意見,生氣,可是比起那些強制拆遷、土地掠奪、官商勾結大量的踐踏法律的事情,其實已經不算什麼根本的問題了。在兩會上有時時候晒出一些問題,但是會開完了以後,又會怎麼樣呢?有多少改善呢?有多少改進呢?實際上是很難的。」
政協委員杜黎明引用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的數據指出,目前中國每輛公務車的年消費金額平均為8-10萬元人民幣,運行成本高,使用效率卻只有社會運營車輛的六至五分之一。杜黎明建議,應該在公務車身醒目位置噴塗「公車」字樣,建立統一識別標誌,方便社會的監督。在北京的《人民日報》記者旺大昭就此提議表示:
「我覺得這個議案不怎麼樣,因為它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現在具體的辦法呢,不光這些政協委員,民間也出現了很多辦法,但都不是根本的解決問題。不是做一個規定、發一個文件、公布一條法令之類的就可以解決的。根本上解決需要一個制度,需要一種觀念。如果只針對個別問題的話,那只是一個具體方法。不能構成一個制度。真正實現所謂官員是人民的公僕,替老百姓在做事情的時候,那麼給他一定的方便,這一點老百姓是沒有有任何意見的。」
中山大學的艾曉明教授也認為,解決中國黨政官員公車私用問題的關鍵是要保障公民的監督與批評等基本權利:
「它也可以這麼說,是有利於社會監督,但是這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當他想要公車私用的時候,他可以想很多辦法把這個公字去掉,這個太簡單了。以前也有人提出來隨手開公車私用諸如此類的。但我覺得你還是必須要有一個開放的新聞,保障公民監督和批評的權力。兩千多億是很大一個數字,但不是貼個標誌不貼個標誌的問題,而是從根本來講你是真正保障公民的憲法享有的權利。如果說公民監督和批評權根本得不到保障的話,這些問題是沒辦法解決的。」
政協委員杜黎明建議,公務車改革應減少配置總量、降低配置標準,並將公車管理納入公共財政體制,以預算管理實現總量控制。他認為,「公車改革是社會所盼、民心所向」,而明確車改方案是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