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代越劇大師袁雪芬於19日下午2時,以89歲高齡在上海駕鶴西去。消息傳來,上海戲曲界一片傷感。在網路留言中,最多的一句話是「袁雪芬走了,也帶走了越劇的一個時代」。據瞭解,袁雪芬交代家人,走後把自己的骨灰撒進黃浦江,希望「清清白白地來,清清白白地走」。袁雪芬的追悼會已確定在2月25日上午10時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
袁雪芬
袁雪芬1922年出生於越劇之鄉浙江省嵊縣,11歲就開始學戲,在越劇至今105年的歷史中,袁雪芬經歷並見證了78年的發展歷程。七十餘載,袁雪芬與越劇耳鬢廝磨,風風雨雨一路走過,留下了「韻味醇厚、委婉纏綿」的「袁派」唱腔。從上世紀40代開始 她成功主演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袁雪芬的一生塑造了數以百計的舞臺人物,為越劇藝術抒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她被譽為「越劇的祖師婆」、「新越劇的創始者和踐行者」。
袁雪芬飾祝英臺,範瑞娟飾梁山伯,1953年劇照
文革中受迫害的袁雪芬
文化大革命中,袁雪芬受到了殘酷迫害。1966年4月中旬,因為《舞臺姐妹》被批判,袁雪芬突然被抓走,那時候,幼子平平出世僅18天,這一去,就是七個年頭。她總是想,「我不能死,我死了,就再也講不清楚了。」七年後,已經7歲的平平第一次見到媽媽,連哭帶叫地扑到了她的懷裡說:「媽媽,我要死了!你是大反革命,我是小反革命,活著沒有意思……」那一刻,袁雪芬再也忍不住了,眼淚嘩嘩地往下流。
越劇演員金艷芳回憶袁雪芬說,那個時候她把包抱在懷裡,穿著系白色帶子的皮鞋,什麼應酬都不參加,很正氣的,像觀音一樣。
「文革」中袁雪芬前後被批鬥了500多次,她也始終不曾低頭。袁雪芬的人格魅力也令後輩敬仰。在上海戲曲界,幾乎人人皆知,袁雪芬的性格是疾惡如仇,絕不隨波逐流,「眼裡不容沙子」。
袁雪芬家客廳中搭起的靈堂
呂瑞英與袁雪芬長子鄭海芽
越劇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推動越劇改革的過程中,袁雪芬向話劇和昆曲學習,不斷有所創造。在排演《香妃》時,她感到越劇原有的音樂唱腔太貧乏,無法表現人物情感和性格, 她沒有根據原來的唱腔和戲詞演,而是發明瞭如泣如訴的哭腔「尺調」。這種哭腔的運用感染了在場的觀眾 。後成為越劇的主調。被稱為「尺調」。有一個音樂家這樣說過:「昆曲有‘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說法,在越劇也有‘一個調發展一個劇種’的事實。」
據新聞界資深記者回憶,直至多年以後,當袁雪芬主持上海白玉蘭表演藝術獎評選時,她依然以「清白做人」為座右銘,公開謝絕一切「走後門」行為,以秉持評選的公正性。
「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映射出一代越劇大師的人生、戲品、人品,它已經深深影響了中國戲曲界的傳承者,並將繼續潛移默化更多梨園「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