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江蘇省南京市教育學院門前,等待參加繪畫考試的學生。教育產業化替代義務教育,給中國的窮人斷了「既培養子女、又挪開窮窩」的理想求學之路。(Getty Images)
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然而在質量上卻不盡然,這在勞動力的構成、教育結構、以及培養目標上都有所體現。
勞動力的文化構成與行業構成
首先,從宏觀上看,勞動力的文化構成呈金字塔型結構,塔尖是佔人口極少數的高文憑人口,塔底是佔人口大多數的文盲、半文盲與只接受過中等教育的人,中間因地區與行業不同而有所差別,但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概括為整體構成無規律,欠協調。從微觀上看,勞動力個體重文憑的取得,輕能力的培養,書獃子型較多。宏觀上從勞動力產業構成上看,呈倒金字塔型,關係國計民生的第一產業——農業的勞動力數量眾多,文化最低;第二產業——工業的勞動力正在被低工薪、文化低、年齡小、經驗不多的農民工取代。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情況與第二產業類似,低工薪、低素質員工正在取代有經驗、夠標準的員工。高科技、管理型尖端人才數量有限,且有的出國,有的因科研條件與生活條件的限制而奔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能力的發揮。總體上看,各個行業與社會對勞動力的反哺不足,限制了勞動力素質的提高與完善。勞動力的文化與行業這一正一倒兩個金字塔型的不協調結構,揭示了勞動力資源培育的不合理性。造成這種不合理性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教育結構與就業結構
「文革」十年,取締了高考制度,人才被耽誤,重要科研、教育、管理崗位被只紅不專的政治投機者充斥;80年代改革的春天,恢復高考制度,給教育行業帶來了轉機。重要行業的非專業人員被有文憑的專業人士取代,文憑成了理想就業的敲門磚,大換崗給每個持有文憑者帶來了理想就業的機會;於是考大學、求文憑就成了每個青年人的理想追求之路,文科或理科,幾乎別無選擇。
到了90年代,科研部門、政府機關、大專院校等行業的專業人員已趨向飽和,文憑加關係才能敲開所青睞行業的就業之門。還好,那是一個全民經商的年代,一部分學生走入了與自己專業相關或無關的貿易行業,而以文理科教育為主體的結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到了今天,大學生即使到工廠也很難就業,用企業管理者的話說:用不著。
教育產業化與窮人上學
教育產業化替代了義務教育,其直接結果是導致教育水平降低,加劇了教育結構單一化的程度。首先,從辦學來看,在巨大的社會需求所帶來的物資利益刺激下,不具備物質條件和師資條件的也來辦學,只要能夠申請到辦學許可的都可以辦學。辦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學生,而是各有所得。辦學方為了賺錢,求學方為了拿到文憑,至於教育內容以及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都不重要了。其社會表現是各類教育水平低,但可以頒發大學和大專文憑的院校氾濫,職業技術學校比例甚微,學生有文憑無能力,社會無法滿足就業需求。
其次,從生源來看,一部分優秀學生被擋在校門外。因為收費擋住了貧困家庭青年人求學的機會,也減少了普通家庭子女進名校的機會。貧困家庭的優秀子女即使考上大學也只能望校輕嘆。這給貧困家庭靠培養子女改變命運罩上了陰影,意味著窮人世代將受窮。記得大學時有一位同學,兄弟姐妹共四人,大哥享受到了義務教育,但還是靠舉債才湊上了生活費。大哥畢業幫助二弟,二弟畢業又與大哥一起供妹妹唸書,子女全部進城,二位老人也拿到了城市戶口,全家人因此而改變了命運。像這樣既培養了子女、又挪開了窮窩的理想求學之路,在中國現實條件下將永遠不再。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