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不斷上漲
【看中國記者張頌宇綜合報導】國家統計局15日上午發布1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報告,數據顯示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04.9,較去年同期上漲4.9%,遠低於市場預期,這也是國家統計局對CPI統計權重進行調整後的首次發布。不少專家質疑這項作法是「人為壓低」CPI表現,多數民眾則更相信實際生活中的消費經驗來判斷物價上漲情況。在物價不斷上漲的大環境下,CPI一直是眾所關注的經濟指標之一,計算變動,引起各界討論。
中國評論新聞網15日報導,媒體記者昨日從一位接近國家統計局的權威人士處獲悉,由於使用新的權重統計方案測算,食品價格佔比下降,導致CPI將「被降低」。
「人為壓低」CPI?
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介紹顯示,我國現採用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商品分類按用途分為八大類:食品、菸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中國評論新聞網報導,「新的CPI統計方案仍然劃分為八大類,但納入統計的產品項目做了調整,一些新的消費商品代替舊的產品進入統計。」上述權威人士透露,CPI權重調整後,食品價格比重將下調,醫療等服務類產品比重將上調。
據中新社報導,1月份,城市上漲4.8%,農村上漲5.2%;食品價格上漲10.3%,非食品價格上漲2.6%;消費品價格上漲5.0%,服務項目價格上漲4.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上漲1.0%。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8%,食品中鮮菜價格上漲14.4%、鮮蛋價格上漲2.3%。在八大指標中,呈現六升二降。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0.3%,是拉動CPI上漲的主力。
一些經濟界人士認為,1月份CPI同比上漲應在5%以上。聯合晚報15日報導,不少專家質疑調整CPI計算作法是「人為壓低」CPI的表現。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解釋,2011年起大陸採用新的CPI權重,2011年CPI編製的新權重方案中,把居住類、醫療保健類、娛樂教育文化類價格權重調升,而食品類權重調降。國統局強調,權數調整對本月CPI數據的影響,是年增幅增加0.024個百分點、月增幅則減少0.049個百分點。
通脹惡化的殘酷現實依然存在
經濟評論專家葉檀對新CPI計算權重調整表示「虛假的幻像不可能維持很長時間」。她指出此次CPI如果真的下降,並不是控制通脹有了成效,而是CPI權重調整,拉動CPI的食品結構權重下降從而出現的結果。「麻醉劑清醒之後,我們會看到如下現實:一切都沒有變,CPI在人為下調之後,通脹壓力惡化的殘酷現實依然存在。」「並非最不重要的是,如果CPI下調食品權重,而上調住房權重,一旦住房價格無法抑制,到那時,市場該何去何從?」
民眾質疑調整時機與現實邏輯不符
對此,多數民眾則更相信實際生活中的消費經驗來判斷物價上漲情況,大部分民眾對統計局調整權重的數據表示質疑。有浙江省杭州市民認為:「食品價格暴漲,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例在上升,為什麼在CPI的權重反而下降了?這完全不符合邏輯,如果按照實際情況,食品比重應當上升才對!可見統計局這一行為完全是掩耳盜鈴。」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有民眾指:「由於CPI統計方案每5年一調,新的權重統計方案中食品價格佔比不斷下降,而那些與下層民眾生活無關或較遠的因素會加大,這導致CPI將「被降低」,並且與百姓的感受越行越遠。即使是食品價格指數也有類似問題,高檔奢侈食品漸被納入選樣或提高權重,從而使整體水準「被降低」。因此,大眾對這類資料實在沒有再關注的必要了。」
對於新統計方式數據,不論調整計算方式如何,民眾的反應,也反映出政府公信力在大眾心中到了難以回覆的現象。有網民說:「前日央視低調報導央行升息,一句帶過,可以看出朝廷很尷尬CPI資料節節攀升,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竟然毫無效果後,低調升息。這次更牛,宣布使用新的CPI統計方案,把之前佔比較重的食品比重降低,CPI資料顯著下降。當年按照國際最低貧困線標准算,我國達3億貧困人口,朝廷就設置了中國貧困線,貧困人口立馬下降為3000萬,一下子達到了預期目標。和今天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網民說:「老百姓信不信是一回事,國家報不報是另一回事。資料是讓人看的,生活是老百姓自己過的。」
上海市松江區則有民眾說:「任何東西都應該有一個標準,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反應社會真實情況,而新的「權重統計方案」必須得到「權威」部門論證、認可,並公布實施。決不能CPI高了,另搞「標準」!這樣「計畫」變成了「活計」,老百姓信嗎?「國家統計局」可信嗎?同樣,中國GDP很高,但國民體會不到「福址」,是否也可以調正「權重統計」來滿足一下國民情緒!統計局拜託了!常調正還有「可比」嗎?」
依照慣例,國家統計局每月公布宏觀經濟數據時,都會在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說明,但本月卻以「報表制度問題」取消例行新聞發布會。而究竟何為「報表制度」?國家統計局一直未給出明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