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進入大班後,由於有了一些作業,他對自己的學習要求很高,而且由於老師有時候會批評一些沒有回家看書的小朋友,他就很擔心自己,經常會問我:「我的英語單詞還沒有記住,怎麼辦?」「我的作業還沒有寫好,怎麼辦?」「時間不夠了,我還有好多事情沒有作好呢,怎麼辦啊?"甚至於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也會很焦慮的問我很多遍「我老是想尿尿,怎麼辦?」「我睡不著,眼睛閉著休息,可以嗎?」……面對這些每天都會重複的問題,我雖然都同他說,沒有關係,不要擔心,可是這似乎都沒有改變他的心理狀態。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讓容易焦慮的孩子能夠自信些呢?
專家解答:孩子的這個狀態除了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有關,也可能和孩子對老師的認識有關。可能孩子對於和老師的關係相對敏感,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總是擔心不能滿足老師的要求,因此感覺到焦慮。家長可以考慮從這個角度對孩子的想法分析一下,針對孩子的內心,來幫助孩子緩解他的焦慮。
學者認為,孩子緊張焦慮的成因非常複雜,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也可能是由後天環境引起的。
先天氣質起一定作用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他們的寶貝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表現出極度的,見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稍長大一些後,他們中的一些依然表現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強的性格特點,容易緊張,多慮。有些父母很納悶,自己帶孩子和別人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孩子這麼「磨人」?在這裡,先天氣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環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環境因素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大多具有焦慮氣質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容易焦慮,或情緒易急躁。不難想像,遇事經常緊張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慮的;而情緒不穩、愛責打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長期被忽略、責打、否定的狀況下,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
父母要求過高
如今,更為多見的焦慮是父母通過對孩子實行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於有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高標準,孩子的表現很難讓父母滿意和認可,他們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自信心受損,內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
過度保護和溺愛
過度地保護和溺愛孩子,使他缺乏獨立性發展,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就拿小雨來說,她從小就是家人寵愛下的「小公主」,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委屈,就連上幼兒園,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1年前,姑姑隨丈夫出國定居,小雨有一陣子不想去幼兒園,後來勉強去了,就開始咬起指甲來。家人的過度包辦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適應社會能力的鍛練機會,當他們獨自置身於新環境、新情景中或與陌生人接觸,會產生不知如何應對的困惑,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父母關係不和諧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慮影射了父母關係的不和諧。比如父母在婚姻關係上有裂痕,他們自己不願意面對,而通過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時也會下意識地配合父母,表現出一些焦慮的症狀,使家裡的矛盾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願地做「替罪羊」,從而避免父母關係的破裂。
来源:39健康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