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我坐火車旅行,旁邊坐了一位魁梧的服裝供應商。在整個旅行期間,這位供應商除了在電話中對即將離婚的妻子吼叫外,就是給客戶打電話告訴他們產品將要漲價。那些詢問原因的人被告知,中國工廠的價格正在上漲,他們正受到衝擊。沒什麼可商量的。
幾天後,我在金融城與馬特•裡德利(Matt Ridley)辯論對未來應保持樂觀還是悲觀時,向聽眾講了這件事。結果台下冒出來一個聲音說,我不瞭解中國的通脹情況。
打斷我的是坐在後排的一個年輕服裝設計師,她告訴我,她使用的中國工廠每隔幾個月就會漲價:現如今,如果你當場不接受報價,24小時內就會漲價。這是真實的通脹。
但是有趣的是,中國價格快速增長促使她重新清醒思考:她正在將生產線遷回歐洲。雖然這不能降低成本,但肯定也不會再增加成本。而且這樣一來她還能夠監督產品質量——顯然,在那些中國工廠,產品質量下降的速度與價格上漲的速度一樣快。
要想更多地瞭解價格上漲有多快,你可以登錄www.shanghaiscrap.com看看。該博客上面配發了上海一家便利店裡袋裝方便麵的圖片。博主表示,隨著價格的上漲,店員們都懶得列印新的價格標籤;而只是「用筆把舊價格劃掉,寫上(高得多的)新價格」。這也是真實的通脹。
這是坊間證據,但它表明,考慮到背後的薪資上漲壓力,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或許(僅僅是或許)要稍稍高於官方公布的4.6%的水平。
它還與中國各城市最低工資水平上漲的消息相吻合:北京計畫將最低工資水平提高20%,上海提高10%,廣東提高19%。上海市市長表示,這事關「合理收入分配」。但這十之八九與勞動力短缺(年輕的中國工人正變得越來越挑剔)和零散的罷工有點關係。
無論是哪種原因,你都能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即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以10%的年均增速增長了30年之後,中國自身的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不再是低成本製造業市場。倫敦Liberum Capital在一篇報告中指出,除去馬來西亞和泰國,目前中國普通工人的價格比其它亞洲新興經濟體的普通工人都要高。
所有這些都應該提醒我們注意到人口結構的力量。由於多年實施計畫生育政策,中國的人口結構嚴重失衡。如今,中國的撫養比率徘徊在40%左右。這個水平很好——它意味著60%的人口處於勞動年齡。但是隨著獨生子女到達勞動年齡和他們的父母退休,該比率將很快改變:到2040年,撫養比率將遠遠超過50%,到2050年,將超過60%。如果僱主認為現在年輕的中國工人難以應付,且等到這些可憐的傢伙既要供養父母又要供養子女的時再看吧。
然而,中國從年輕人的國家轉變為老齡化國家,受影響的不只是中國經濟。如果情況像美國那樣發展,它還可能會影響股市。
法國興業銀行 (Société Générale)繪製了一幅簡潔的圖表——將美國退休人口增長率曲線與美國股市的「席勒市盈率」(Shiller PE)曲線進行了比較。猜猜是什麼情況?它們的關聯性相當強。當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口不多時,股市較為昂貴(有更多人為退休攢錢)。當很多人即將退休時,股市變得較便宜(人們紛紛把錢從股市中撤出)。房價也是同樣的走勢:處於勞動年齡的人多了,退休的人就會減少,因此退休的人越多,房價上漲的可能性就越低。
任何為這種觀點尋求佐證的人只需看看日本就可以了。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勞動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開始下降,而那個時期也標誌著日本國內資產價格連續20年下降週期的開端。
從1990年直到2008年,美國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一直在上漲。但目前該比例開始下降,並會一直延續至本世紀30年代。這對未來20年的美國資產價格來說不是什麼好兆頭。中國勞動人口與退休人口比率的轉變速度將要快得多,這對中國股市也是不祥之兆——根據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數據,將從2014年開始。預計到2030年,美國人口年齡中值將達到40歲,中國將達到41歲。這只是又一個遠離中國股市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