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家指出,埃及與其他中東地區以及北非最近的動盪不安,明顯暴露美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式微。
1990年代,由美國主導的盟軍揮師進入科威特,驅逐伊拉克佔領軍,並推動以色列-阿拉伯和平進程,為中東帶來長達10年的和平局面。
對一些觀察家而言,最近一連串事件象徵這一和平局面的戲劇性逆轉。分析家指出,主宰這些變局的勢力,大致已超乎美國的控制。
突尼西亞、埃及、葉門和約旦這些與美國結盟的國家,最近數週先後爆發暴力抗爭,矛頭指向這些國家的獨裁政權。此外,有伊朗和敘利亞撐腰的什葉派真主黨,則推翻了親西方的黎巴嫩政府。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以阿衝突的調停者;不過,自去年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談判破局後,巴勒斯坦人已轉向聯合國尋求解決辦法。
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分析家特哈米(ShibleyTelhami)指出,土耳其、卡達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為填補眼前的真空狀態,正以更加積極的行動推動區域外交。
特哈米告訴法新社:「十年來美國的影響力已大大減弱,這是無庸置疑。」他並說,1990年代,美國將伊拉克部隊逐出科威特後,華府趁著軍事勝利,積極推動以阿和平談判。這為中東帶來所謂「美國霸權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美國也從而取得在中東的軍事支配地位。
不過,特哈米指出,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攻擊事件,改變了此種態勢。美國揮兵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犧牲了數以千計的生命和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軍事支出,並且導致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日益高漲。
美國和以色列的宿敵伊朗,此時卻逐步擴大對中東事務的影響力。
美國曾指控伊朗插手伊拉克和阿富汗事務,並刻意武裝及金援黎巴嫩真主黨,以及巴勒斯坦好戰團體哈瑪斯(Hamas)與伊斯蘭聖戰組織(Islamic Jihad)。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International Peace)分析家瑪麗娜.奧塔威(Marina Ottaway)說:「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力和美國一樣巨大。」她指出,前美國總統布希的作為使得黎巴嫩的情況變得更糟,他當時試圖將敘利亞勢力逐出黎巴嫩,沒想到卻得到反效果。
奧塔威告訴法新社:「敘利亞部隊被迫撤出黎巴嫩後,黎巴嫩的局勢變得更不穩定,因為敘利亞仍處心積慮想奪回影響力。」黎巴嫩的親西方政府今年1月12日垮臺,原因是真主黨及其盟友退出內閣,抗議聯合國調查前總理哈里裡(Rafik Hariri)遭暗殺事件。
黎巴嫩政府瓦解後,敘利亞公開支持內定總理人選米卡提(Najib Mikati),而他是真主黨陣營屬意的人選,並已針對籌組新政府問題,完成內部磋商程序。
奧塔威並說,獲美國支持的巴勒斯坦領袖阿巴斯「正在製造新的動力,而這與美國毫無關連」,他直接訴諸聯合國及歐洲國家。
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分析家米勒(Aaron David Miller)說,中東最近一波接著一波的變局,「凸顯美國影響力式微」,現在華府已「不再是中東事務的主要驅動力量」。
来源:法新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