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袁古潔在廣東兩會發言稱自己的工資買不起一個商品房,自己17歲的兒子與奶奶睡上下鋪。汪洋聽取袁古潔的發言後向諸位代表拜早年,祝大家生活幸福,「沒房住的有房住,沒錢花的有錢花」。(1月24日廣州日報)
廣東的這位副廳級官員說自己的工資買不起房,其實高官稱工資難買房,袁古潔並非第一人,當然也不可能是最後一人。副廳級官員都買不起中國的高價房,老百姓尤其是那些打工者就更別痴心妄想了!
房價最近這幾年上漲過快,像脫韁的野馬一路瘋狂,致使老百姓怨聲載道。住房是基本的民生問題。「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計。到了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給「民生」注入了新的內涵,並將之上升到「主義」、國家方針大政以及歷史觀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孫中山對民生問題較為經典的解釋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住房,是生命休憩的港灣;住房,是生活滋潤的甘泉。安居才能樂業,老百姓若沒有像樣的住房,怎會有心思去創造幸福生活呢?
房價的飛漲,促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熱,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前車之鑒,後車之師。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和如今的中國頗多相似之處,例如銀行激進的放貸態度、市場充裕的流動性、較強的通脹預期、投資的高增長和盲目的樂觀情緒。日本消費者大肆借錢投資地產和股票,引發泡沫快速膨脹並最終破滅。再比如去年的美國,一場次貸危機引爆了全球金融風暴,美國經濟預期達到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最低點,而始作俑者恰恰是房地產業。迪拜危機也是如此,當地政府主導的土地開發和資金投入,引發外來資本推高資產價格,最終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導致發展計畫暴露爛尾風險。
住房難問題若不很好地加以解決,極易引發社會動盪,妨礙和諧社會的建設。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長田立公開放言,黃河漲到天上去,會危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命。房價漲到天上去,危及的是中國數億民眾賴以生存的國民經濟價值體系。任何一個心系民眾的政府都不可能容忍此類犧牲民眾利益謀個別人福祉的事情存在。一千多年前的杜甫老老先生便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之呼籲,而當時光飛逝到21世紀的今天,住房難竟仍是困擾中國民生問題的一大頑疾,這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也許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此話不假,但必須看到,房價飛漲甚至暴漲也只是近幾年的事呀。箇中原因,很值得反思。
一個又一個高官先後發出「買不起高價房」的感嘆,充分說明高房價已將中華民族逼到「最危險的時刻」,那些不願做房奴的人們會心甘情願、心安理得地仍紳士不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