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張佑宇綜合報導】當下的中國,多少人感到自己幸福?1月12日,央視財經頻道中國財經報導欄目主辦的「CCTV2010經濟生活大調查」調查結果稱,在8萬餘份有效問卷中,44.7%的國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達到11.1%。幸福究竟如何評價?對此,有媒體評論提出了反思。
據中國經濟週刊11日報導,該份「大調查」參照國家統計局全國經濟普查的抽樣方法投放問卷,調查覆蓋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104個城市和300個縣。其中包括各個年齡段、各種文化程度、各種收入水平及各常駐地區。另外,綜合2006─2009,4次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大部分為城鎮居民,城鎮居民的比重為77.7%,農村居民的比重為22.3%。
在問卷回收的8.6萬公眾中,包括了各個收入階層的居民。家庭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人佔40.4%,家庭年收入在2∼5萬元的人佔44.6%,家庭年收入在5∼10萬元的人佔12.4%,家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人佔2.6%。也就是說,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家庭佔到了調查總數的85.0%。
專家:「充分代表」我國整個民眾基本狀況
中國經濟週刊報導並說,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更打破常規,為調查開通投遞綠色通道,使全部調查問卷明信片都在4天內送達被抽樣地區,以確保此次調查效率。2006─2009年,每年調查發放的問卷都是10萬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達到了80%以上。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稱「大調查」為:「無論是從統計學、發放的範圍,還是答卷群體的結構分析上,它充分地代表了我國整個民眾的基本狀況。」
除了該2010生活大調查,大調查課題組並讓《中國經濟週刊》獨家披露《2006─2009年中國幸福感分析》。
18∼36歲年齡組幸福感最低
根據調查中,對答卷者定制「家庭年收入」分組,組數分為2萬元以下、2∼5萬元、5∼10萬元、10萬元以上4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胡大源分析說,在我國現階段,家庭收入直接影響居民的幸福感,尤其是佔總數近一半的2萬元以下的家庭,影響極為明顯;但中高、高收入家庭,收入對其幸福影響已經很小;同時,收入的提高在不幸福和很不幸福人群中出現負影響,所以,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出現分化,「很幸福」和「不幸福」兩頭的比例增大。高收入不一定最幸福。
另外,胡大源並分析,從幾年的調查中得到如下結論:事業決定幸福觀、愛投資者更幸福、教育機會越多越幸福、健康是幸福的基礎、「看病貴」減少幸福感、老年比年輕人感到更幸福,其中,18∼36歲年齡組幸福感最低,這與就業難、收入低直接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與全國平均相比,「很不幸福」的群體更為關注就業和住房。這表明「很不幸福」的群體更希望改善物質生活狀況,其就業困難更大。因此,促進就業將是改善「很不幸福」群體感受的關鍵。
調查顯露幸福背後的真問題
對於調查結果,有的人提出了反思。浙江在線-今日早報作者劉楚漢對此評論說,醫療、教育、住房等負擔長期居高不下,物價上漲這樣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說這個「幸福調查」很有些不合時宜,所謂「44.7%的人生活幸福」,無疑也會遭遇強烈的民意反彈。」
不過,作者認為,認定調查虛假也很武斷。什麼是幸福從來沒有一個標準。「中國人崇尚知足常樂,常常自嘲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無論從社會地位還是經濟狀況來看,居於中間層次的永遠是絕大多數,所以面對「幸福調查」,44.7%的人感到幸福或者很幸福其實並不難理解。」說不准,剛剛我還在為明天的房貸還款而發愁,可想想許多人還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也許就釋然了。換言之,半數左右的人感覺幸福並沒有太大實際價值。更何況,現在的「幸福」者還不到半數。作為一種個體感覺,生活中的幸福千變萬化,形態各異。就如範偉在一部電影裡說的:幸福是什麼?我餓了,看見別人手裡拿著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件厚棉衣,那他就比我幸福。
劉楚漢特別提出值得玩味的地方在,「調查既否定了幸福與財富的直接關係,卻又仍然對把幸福的調查在不同收入、健康狀態、受教育度以及是否擁有住房、汽車等人群間進行了比較分析。調查者也許是想鞏固幸福與財富並不直接關聯的結論,卻在無意中暴露出了幸福背後的真問題。當醫療、教育、住房等壓力太大已是個不爭的事實時,其對公眾幸福的剝奪可想而知,何來真正的幸福呢?幸福與否不是說出來的,而只能取決於經濟狀況、法治建設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具體指標。民生的壓力指向,正是社會發展不斷完善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