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教育

作者:雲松 發表:2011-01-08 08: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古代教育其實主要就是儒家教育。孔子杏壇講學,門徒三千,開創了儒家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儒學的基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尊崇地位;隋唐以後開科取士,極大的促進了儒家教育的發展,自此以後達到鼎盛,千年不衰。

儒家教育的目地是學習灌輸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類社會是一個非常龐大而又完善的思想體系,涵蓋了人類社會社會精神領域的各個方面,包含了「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道理以及涵養道德、陶冶情操、敬天畏命、知天達命、安身立命等多方面的深刻哲理,體現了古人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儒家思想具體講包括了「仁、義、禮、智、信」等方面,再往下又包含了「忠、孝、勇、公、廉、明、正、直、儉、勤」等內容,越往下越龐雜,規範了人類社會的做人準則、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其實,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和禮」,這是最核心的價值。有仁便有義,無禮則無信,無信而不立,那就一切都談不上了。其實,「仁義禮智信」也好,「忠孝公廉明」也好,都來源於「真善忍」宇宙法理的真,都是宇宙「真善忍」根本法理在人類社會這一層次世間法的體現。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雖然是「釋道儒」三教鼎立,交相輝映,但釋道兩家講的都是出世,而儒家講的是入世,更接近於世俗社會,所以影響也更大。中國古代的儒家教育是非常有成效的,為國家源源不斷的輸送了人才,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精英,對於社會的繁榮穩定,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沒有中國古代的儒家教育,就沒有大唐的文采風流,兩宋的雍容華貴,明清的瑰麗多彩,就不會有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化。

中國古代教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為國家輸送了人才。漢晉時代雖然沒有科舉,而是舉薦,講究的是門閥血統,但是那些豪門大族子弟,無不受過良好教育,不學無術也不可能被推舉。隋唐以後開科取仕,「學而優則仕」,為平民子弟提供了機會,大批品學兼優的平民子弟走上仕途。中國古代教育為國家輸送了不少棟樑之材,各朝各代都是名臣倍出,名垂青史。正是因為古代教育為國家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才能夠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其次是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中堅力量。雖然能夠科舉高中、一登龍門的幸運兒是少數,但沒有考中的讀書人也並非無用,他們在社會上也有較高的地位,讀書人普遍受到社會的尊重,他們或是一方士紳、或開學授課、或充當幕僚、或行醫、或從藝,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中國古代教育的間接作用,就是教化了民眾,讀書人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他們的思想、行為、準則,潛移默化的影響了社會,形成了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對於維護人類道德,維護社會正常程序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中國古代教育是非常有特色的。它的教材千年不變,就是儒家經典,聖人之言,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不管朝代怎麼更迭,所學的都是這些內容。不像現代社會,教材可以隨意編寫。社會可以變化,朝代可以更迭,道統不可改變,這就確保了儒家思想完整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儒生,不管在哪個朝代,接受的都是正統的儒家教育,學習的都是聖賢之道。這些東西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有著極其豐富的營養,學生自幼接受這些教育,受益當然非淺。那個時候的小孩子,一啟蒙就學習聖人之言,大學、中庸、論語、詩經,人人倒背如流。而這些中國古代教育屬於普及的東西,現代的許多大學生、研究生卻看不懂,不知所云,如讀天書。中國古代的教育,講究的是「讀書明理」,「知書達理」,不僅是學知識,最主要的是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這些道理會指導你的一生,通過你自己的實踐體悟、融會貫通,會成為你建功立業的真才實學。中國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相比,實在是有天差地別。

中國古代的教育分為民辦和官辦,或稱公學和私學。民辦主要是指私塾,一些落第秀才,開科講學、授課教徒。興辦教育成為讀書人的一條重要出路,即解決了生計,又培養了人才,極大的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中國古代社會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師道尊嚴,「天地君親師」,講究的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讀書人都很願意從教。如果自己的學生能夠榜上有名,一登龍門,那老師是很有面子的,可以榮耀一生的。官辦主要的就是書院。有些書院雖然是民辦,但都有官方背景,得到過官方的扶持和資助。書院是讀書人深造、培養高級人才的地方,只有那些有志於科考的讀書人才有機會進入書院學習。書院一般是各省和大的州府才有,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書院有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睢陽書院、像山書院、東林書院等。書院實行的是精英教育,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很高的學術水平。執掌書院的山長,都是學界泰鬥,無不是德高望重的名流大儒。社會辦學和政府辦學相結合,普及和提高相結合,中國古代教育形成了完備的教育體制,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提供不同的人才。

中國古代的教育方法也是很有特色的。比如說,那時候的教育分為經學、蒙學、和半經辦蒙幾種。蒙學也就是啟蒙教育,啟蒙的時候,老師只授課,不講解。老師一字一句的念,學生一字一句的背,直到背熟為止。在這過程中,老師一般是不講解的。所以那時候的儒生,隨便拉一個出來,都可以洋洋灑灑的背上幾十萬言。這種教學方法看起來很笨拙,其實是很有效的,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一是可以磨練孩子的性情,端正學習態度,此為正心誠意爾。第二就是通過這種強化訓練,可以使聖人之言深深的刻在他的腦子裡,一輩子都忘不了,可以使他受益終生。通過這一階段,就會為他以後的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師不講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聖人之言都有深刻的哲理和內涵,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的,講了你也未必明白。那是需要你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消化、實踐領會、融會貫通的。不恰當的講解反而會誤導學生,把學生領入歧途。所以,對於儒家典籍,啟蒙的時候老師是不講解的,這是傳統。經學就是老師一邊授課一邊講解,師生之間可以自由討論。那時候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學識水平和紮實功底,能夠和老師進行一些學術交流和討論了。學生可以提問,老師可以為學生破疑解惑。宋代以後興起來的理學,就是在師生之間學術的交流和討論中發展起來的。半經半蒙就是在兩者之間,老師有限度的給學生做一些講解。經學也好,蒙學也好,學生的修業和老師的水平還是有很大關係的。中國古代教育是很注重啟發教育的,很注重學生的領悟和體會,只有學生真正領悟掌握了,才算是入了門,學到家。

有些人認為,中國古代教育就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其實並不盡然,這種理解是很片面的。學習肯定需要努力,有一個吃苦的過程,只有努力才會有收穫,這是天理。中國古代教育講究的是循序漸進,學生的學業和自身的修養是結合在一起的,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其實是自我修行提高的過程。其實中國古代教育並不枯燥,是很有趣的。因為學生除了學習儒家經典外,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詩詞歌賦、練習書法、學習琴棋書畫等等,這些東西會給學生帶來很多的樂趣。中國古代教育有很多的對學生強化訓練的方法,比如聲律啟蒙、對對子、作詩詞、寫作文、選學琴棋書畫等等,幾乎每天都要進行這些訓練,寓教於樂。這對於開發學生的智力,鍛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激發創造力和創作慾望,陶冶思想情操都大有裨益。中國古代教育,有很多優良的傳統,實在是值得我們今天特別是未來的教育所學習和借鑒。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