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1月2日在紐約時報以《怎樣繼續做中國的朋友》為題撰文指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月對華盛頓的訪問將是自30多年前鄧小平歷史性訪美以來最重要的一次美中首腦會晤。他認為雙方應該產生比平常相互尊重的客套聲明更多的成果,即在雙方建設性合作的全球承諾的背景中來界定兩國關係。但他的文章立即引起了反駁,一位前布希政府的國家安全專家稱布熱津斯基的想法「近乎犯傻」(borderline silly)。
1979年布熱津斯基擔任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參與了接待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對華盛頓的訪問。布熱津斯基說,那次訪問是在蘇聯擴張主義時代展開的,使美中反對蘇聯霸權的關係更加明朗化;那次訪問也標誌著中國長達30年的經濟轉型的開始。
但是他承認,胡錦濤訪問的時機正值雙邊關係處於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的「不一樣的氣候」中。這些不確定因素為這次胡錦濤訪問美國投下了陰影。他說,在最近幾個月中,美中之間發生越來越多的口水戰,雙方都指責對方推行的經濟政策跟承諾的國際準則背道而馳;都指責對方自私。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獲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使雙方長期存在的人權分歧更形嚴重。
另外,雙方在無意中加劇了對對方的疑慮。華盛頓決定幫助印度發展核能源項目促使中國去支持巴基斯坦的和能源項目;中國縱容北韓對韓國的挑釁行為也被看成是中國的朝鮮半島政策。
布熱津斯基寫道,不斷升高的相互妖魔化趨勢將給亞洲長期穩定以及美中關係帶來最壞結果。更有甚者,當雙方都面臨國內困難的時候,這種相互妖魔化的誘惑可能會增長。
布熱津斯基寫道:兩國的「壓力是確實的。」美國面臨40年冷戰代價和20年忽視過時所付代價的全面更新;中國則在一個不靈活的政治體制內極力應對過熱經濟。
為使訪問超出象徵性意義,他呼籲歐巴馬和胡錦濤應作出認真努力,「在一份聯合宣言中編列出豐富的美中合作的歷史潛力;他們應該概括指導性原則;他們應該宣布他們對美中貨夥伴關係這一比國家自我利益更寬廣的理念的承諾。而這一夥伴關係應該由21世紀前所未有的全球相互依賴性的道德規則所指引。這一宣言應該啟動一個界定兩國共同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的進程,應該坦率承認一些分歧的現實,以及做出尋求縮小這些分歧的途徑的共同決心。這一宣言還應對共同關注領域的潛在安全威脅引起注意,承諾為應對這些問題雙方應加強磋商與合作。」
中國外長楊潔篪本星期在華盛頓跟國務卿希拉里會晤,為胡錦濤定於1月19日的訪美鋪平道路。另外,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將於下星期,即中國因歐巴馬總統會見達賴喇嘛而切斷與美國的軍事交流一年之後訪問中國。
布熱津斯基寫道,美中合作三十年後,雙方不應該從直面分歧的討論中退縮,而是應該以各自都需要對方的智慧來解決問題。
華盛頓郵報「右轉」博客博主、資深新聞人詹妮弗•羅賓星期一撰文反問,「什麼是兩國間的基本分歧?我們難道能接受中國日益好鬥的行為嗎?」她引用外交政策研究所執行主任弗萊對布熱津斯基批評的話說,「過去幾年中國的行為包括繼續鎮壓自己的公民,無意合作對抗全球共同威脅以及欺負鄰國都引起了美中長期利益難道真的一致的問題。遺憾的是在布熱津斯基看來美國跟中國的問題是一樣多的。」
布希政府國家安全專家斯蒂芬•耶茨認為布熱津斯基的看法是「錯誤的、近乎犯傻 。」他認為國家跟人不一樣是沒有感情的,(因此談不上做朋友),就算歐巴馬願意跟胡錦濤交朋友,也將是困難的,因為經歷過共產專制的人,把自己的感情和道德都深埋不露。
他認為界定國家關係的關鍵是有意義的互利行動¬——相互的或是集體的。他說有一長串中國可以採取的集體行動,但沒有跡象顯示中國願意以一個負責任方式做一個世界大國。耶茨指出,一次首腦會晤很難解決根本分歧。說胡錦濤1月訪問發表的宣言將是30年來最重要的那是過於誇張了。他說,也許歐巴馬有意進行偉大變革,但胡錦濤想要的全部就是要美國對中國友善一些。而雙方領導人在個人權力方面都得打上一個問號。
詹妮弗說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者應該對中國的好斗及其對北韓的危險立場加以關注。而現實的政策應該是尋求使用胡蘿蔔加大棒來推進美國利益,以及根據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表現來促進美中關係。她說,希望歐巴馬政府在評估和應對中國的時候比布熱津斯基虛假的現實主義更現實些。